平行交會的荒謬精神《驅動城市藝術節—失憶中的玩笑》
8月
18
2014
失憶中的玩笑(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5次瀏覽
謝東寧(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貝克特的《等待果陀》中,兩位流浪漢迪迪和戈戈,在一條長著一棵樹的鄉間小路,等待一個叫果陀的人來臨,而整齣戲毫無故事劇情的進展,雖然中間不停進行著一些無意義的瑣事,但兩人一直到劇終,還是等不到果陀。而這種反覆、虛無、看不到結果的寫作方式,倒是為作者等到一座諾貝爾文學獎,原因是「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

人類的苦惱在上個世紀,表現的是「存在」之虛無,而「荒謬劇場」對於人類存在的提問,即使進入了「地球是平的」的今日高速科技時代,果陀還是沒來,也就是說關於「存在」問題的本質,並沒有因時代而與時俱進,反而是歷久彌新。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其表現「荒謬」的當下情境及語法,世紀當代舞團 2014「驅動城市」特別展演《失憶中的玩笑》,演出宛如當代版的《等待果陀》,由台日兩位跨域的青年編導、編舞家攜手合作,將包括紀實性(有主題的委託創作)的創作生產過程、跨文化的溝通隔閡、劇場的表演性、日本精神的探討、台日兩地的歷史記憶…等等內容,混亂幽默地混雜在時而舞蹈、時而戲劇、時而分不清形式的表演之中,90分鐘充滿張力的精彩演出,劇中「我們為什麼來這裡?」的提問,直到演出結束,也沒有等到答案。

《失憶中的玩笑》的製作背景,是世紀當代舞團新秀編舞家陳維寧,代表台北參加「亞洲表演藝術節」,與主辦國(日本)派出的導演佐佐木透(Toru Sasaki),在台北駐地,並以「稻米」為主題創作作品,然後在兩地巡演。台日兩地的文化差異、演員的語言溝通,及命題創作、短時間排練的現況,編導一開始就將這些實際的狀況,作為演出主題。演出開場,三位演員從世紀當代舞團排練場的三扇門,不斷地衝出又進去、渾身掛滿表演的服裝和道具,慌張地不知所措,而後,四個演員坐在同一張椅子上,第一個演員將一杯米從頭倒下,米粒散落一地,然後開始對話,內容大概就是問,我們為什麼來這裡?要做什麼事?並且從依稀對話中,只知道是一位「藝術總監」要他們來到這裡的。

劇中主要有六個演員(加上台灣編舞與翻譯人員的插花演出),台灣是男女舞者各一,加上一位男演員,日本是兩女一男的劇場演員。接下來,就是這兩幫演員的相遇,及想盡辦法來度過這個演出時光,故事的主幹是美麗的台灣女舞者李蕙雯,勾搭上日本男演員Ippei Kasugai,搬演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以及包括穿著盛裝、爆笑的日本女演員長崎小姐,一直逼問陷入愛河的Kasugai;但兩方人馬始終溝通困難,後來發現可以用英語,可是兩邊的英語都很差;接著兩邊都發出同樣疑問:到底來這裡做什麼?然後漸漸有點頭緒,原來是來做創作的;那麼就來演時代劇好了,三位日本演員開始討論劇場與連續劇、日本精神與兩個太陽;忽然雙方人馬,穿著盛裝、自己打燈開始演起后羿射日的西方版;最後,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完美結局,假戲真作地暫時結束了整場演出。以上是大致劇情,中間還有許多快速、毫無邏輯的劇情、對話,舞蹈及舞蹈的模仿,語詞的誤用、瞎扯,及認真的歷史記憶討論…,族繁不及備載。

如此馬戲團般的狂歡演出氛圍中,能指、所指的語言,在演員無厘頭的對話中,成為符號及符號的延伸(繁衍成神話學),譬如一段要用「英文」溝通的劇情,跟投下核彈的長崎無關的長崎小姐,說她學的「英文」,不是美國話(美式英文),而是英文(英式英文),是從東京大學(安保鬥爭的搖籃)怪異(左派)教授那邊學的,接著還從這個「英文」符號延伸到亞洲的未來,以及故意的英語與日語夾雜(文化入侵)。當然,這些符號的繁衍,都是在誇張好笑的劇情罅隙中潛行,一個劇場,兩個平行世界,真實(劇場當下)與想像(符號繁衍)並進,為觀眾腦袋同時開了好幾個視窗,精彩地展現了古老「劇場」的當代精神。

相較之下,台灣演員與編舞,就似乎未完全領悟到另一端的平行世界,比較著重在劇情的鋪陳與美麗肢體的展現,譬如台灣舞者的漂亮動作(如何動?),長崎小姐不時對於漂亮舞蹈動作的拙劣模仿(為何動?),而兩者並置構成了更複雜的「意義」。於是這兩造放在同一舞台,替荒謬劇場的主題,拉出一條寬闊的光譜,不同文化、相異情境、跨域藝術…,到底都無法脫離《等待果陀》中的人類永恆困境,而在只能繼續等待的無奈之中,精彩的劇場演出,也就成了一個「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櫻井大造)。《失憶中的玩笑》的精彩演出,讓我們重新拾起了,關於「存在」的記憶。

《驅動城市藝術節—失憶中的玩笑》

演出|陳維寧×Toru Sasaki
時間|2014/08/15
 19:30
地點|世紀當代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