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該如何轉譯生活?《A Day》
4月
30
2014
A Day(奇點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2次瀏覽
賴思伃(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於2011年成立的奇點劇團,前後在臺南舉行過多次的身體、聲音工作坊,並且持續推廣在歐美國家行之有年的「Stand-up Comedy」,年輕的團員們在臺南許多咖啡廳的小型舞台發表過一系列原創喜劇表演,這次《A Day》的演出,導演郭峰任強調要摒棄過去依賴語言的表演形式,試圖以肢體傳達日常生活的規律與荒謬,以集體即興創作表演文本,並且在劇中安排許多與觀眾互動的橋段。

舞台為開放的四面台,正中央舖有一塊正方形的草皮,上有一白色沙發面對觀眾,大部分的演出集中在此;左上、左下、右下、右上舞台分別擺放著馬桶、電視機、影印機和一辦公桌椅,四個演員各佔其一,在戲開演之前演員持續著反覆、常見的日常生活動作,如:刷牙、翻身…等等;舞台背景則有一塊巨大的白色投影幕,在各個表演段落中投影出扭曲的影像呼應演出。

實際上,過於空曠的劇場空間讓演員的能量容易發散,在只依靠肢體的情況下,演員必須加倍的用力才能填滿空間、自己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演員在空間中的奔跑、嚎叫在筆者看來不只十分消耗演員體力,也同樣消耗觀眾心神的安排,這點嚴重影響後面導演真正想和觀眾連結、溝通的理念,以致於互動的部分難以順利進行。而前述的電視機、馬桶,這些擷取自日常生活中的符號,也沒有被導演充分利用,讓人覺得擺在場上佔空間,甚至限制了演員在沒事可做的時候就站在那邊,顧攤子。

「距離」造成的致命傷還沒結束,透過一次次煽情的音樂,加上演員極度寫實的表演方式,綜觀全劇,演員的表演並無達成所謂的透過肢體展現,只是不小心把電腦音響關掉的默劇,而重複的主題只是拷貝了日常生活中的單調,甚至沒有達成將日常生活中的重複性行為在劇場中程式化表演的意圖,試圖在短時間之內喚起觀眾對主題的共鳴,目標難以實現,只是將觀眾的心理距離推得更遠。

以戲中橋段為例,一名演員重複訴說著「我想要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其它三名演員以眼神、身體抵制,到最後卻反而被一次又一次重複的台詞給說服,筆者始終無法理解其它演員被說服的理由為何?甚至是,從一開始反對他的理由為何?還沒消化前述的情節,四位演員就開始對著觀眾重複台詞,希望拉起觀眾一起講這句台詞。然而,觀眾的反應是真實而直接的,有觀眾被帶動,起身和演員一起向其它人喊話,但多數觀眾尚未理解,遑論行動?甚至,觀眾能不能說不?

行筆至此,筆者也檢討自己解讀這齣戲的方向,在形式上刻意不使用語言本來就是有意打破傳統的戲劇和敘事形式,用一般的思維去理解這個演出,有所不公,但筆者仍希望劇團應該重新思考生活片段被切割為符號以後如何轉譯成劇場語言,而不是單純的拆解並複製貼上,否則,我們何必走進劇場?

《A Day》

演出|奇點劇團
時間|2014/04/25 19:30
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試圖利用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凝聚出某種「革命」性的演練。以實驗劇場來說,奇點主張「進行大膽觀念性實驗性質、現場即興可能之劇場創作,挑戰與觀眾的距離分界」,這點清晰地在劇中表露無遺。(林珮芸)
4月
30
201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