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之舉,還是義氣之舉?《香火》
9月
30
2014
香火(唐美雲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3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香火》以老台北在地故事入戲,遙想一百六十年前咸豐年間泉州移民在艋舺因先來後到以及爭奪資源地盤而發生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拼」。敗陣的一方冒死護送城隍爺金身,遷居至大稻埕一帶,重新開枝散葉。今天的霞海城隍廟內所尊奉的義勇公石碑,即紀念這一段事蹟與這些熱血年輕人。「香火」因此有廟裡的香火與家族的香火之雙重意涵,除了指民間對信仰的虔敬,也有向先民致意之意。場上所演之人事時地,皆召喚座中看倌的地緣記憶,令人備覺親切。

此戲以台北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廟中所紀念的義勇公史料為題材,很有意義,可惜敘事上不夠緊密。故事主要分兩線:哥哥陳有生(唐美雲飾)為布袋戲團長,個性謹慎,為事件的倖存者、見證者;弟弟陳有年(王婕菱飾)個性衝動,與一班羅漢腳兄弟皆身手不凡,這批人即後來的義勇公。照故事命題,理應把敘事主力放在械鬥始末,但可能是為了兼顧唐美雲劇團的主要演員,讓大家都有一定的戲分,於是我們看到有生之愛藝成癡、雙生雙旦的感情戲、正明(林芳儀飾)枉死,一縷魂魄放不下陽間的親人、鴿派與鷹派的兄弟口角、黑白無常冷眼旁觀世人的衝突、契母蔡寶惜(小咪飾)對土地與房子的眷戀等。多頭馬車分散了敘事的火力,反而沒有深刻處理這幫羅漢腳兄弟與宗廟與城隍的情感,劇中看得到意氣,卻感受不到義氣,於是劇末眾人死守城隍金身一事便失去該有的感人力度。

頂郊與下郊的緊張關係,多靠口白交代。真正的衝突是三邑人(頂郊)為了報前仇(有年一幫人先行滋事),殺死了並未參與其事的正明,兩邊關係一觸即發。這裡可以看出編劇並不想因為主角是下郊,就簡單二元地把頂郊處理成惡徒,此舉值得肯定,然而編劇在面對這段械鬥的歷史,態度卻頗曖昧模糊,究竟要講本是同根生(都是泉州人),相煎何太急?還是要說此拚搏乃移民過程之不可避免?如此迴避定位歷史,有點浪費講古仙這麼一個精彩的人物設定:布袋戲藝師陳錫煌所飾演的講古仙,白頭老人話當年,見證這麼一段腥風血雨,多年後回想,應該會有一些評價、某種態度吧?但講古仙的存在較像是說明補充史事,客觀得像是教材而非人物。其他布袋戲元素的使用也流於點綴;中場有一度布袋戲彩樓上出現七爺八爺的戲偶,然後真人版的黑白無常才現身舞台,準備前往勾魂。這一段令我眼睛一亮:或許這段事蹟後來化為了講古仙/布袋戲師傅的素材,在他的舞台上流傳?但類似的概念後來並沒有進一步加以發展。

多媒體影像設計為全劇加分不少,過場之間的動畫以黑白或大紅為主色,有時是香火繚繞間的眾神明姿態,或怒目或慈眼;有時是雙喜剪紙或熊熊火焰,有助於烘托戲劇氛圍。看《香火》時突然心有所感,歌仔戲真箇是本土的音樂劇,也很有本錢/潛力朝此方向發展啊。這齣戲音樂動聽、有明星演員的號召力,更重要的是布景華美(單點透視法街景、整排鏤空格門)、三不五時的機關特效(詭魅的黑白無常、吊鋼絲、真雨、流動的蓮花水燈)等,實在具備了音樂劇的條件,就只差一個更明快有戲的劇本了。

《香火》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4/09/25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