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混種與傳統純粹的自我解離《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
10月
20
2014
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臺灣春風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4次瀏覽
劉美芳(2014駐站評論人)

沁涼微雨的夜晚,在臨時搭建的戲台與觀眾簡易棚幕遮蔽下的公園裡, 臺灣春風傳統劇場走過十年江湖,準備出號稱「混種新體驗」含括「多媒體互動裝置藝術」與「新編傳統歌仔戲」的新菜色:《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在炫眼迷離的劇名與宣傳文字包裝下重新演繹許仙、白素貞與青蛇的故事。

暫且撇下秋天看白蛇的時序違和感,被廣泛使用卻質性迥異「『新編』『傳統』歌仔戲」,如何放進同一廚灶中烹煮?若欲承繼「傳統」何勞標榜「新編」,既是「新編」必然與舊有「傳統」樣貌有所不同;二者糾結猶未止,卻又平添「混種新體驗」來攪局。「混」甚麼「種」?台灣戲曲創作不斷嘗試追求新變,「跨劇種」創作早已多不勝數,不只是常見的「兩下鍋」,三、四種劇種同台也不見得新鮮。炒在同一鍋裡的就是菜,除了慣見的京崑聯演,歌仔混過豫劇,京劇與客家對戲外加歌仔幫襯。而在戲曲演出中運用「多媒體互動裝置藝術」,充其量不過是跨界跨領域的相互激盪,冠得上「混種」的稱名嗎?

本劇耗費最多資材/財,投注最多心力自然是多媒體的運用,以可愛的動漫手法營塑立體的空間意象,利於場景轉換,輕易展現騰雲駕霧、水浪滔滔等效果。許仙懼駭其妻為蛇妖,屏幕在同時映照的逶迤蛇形上疊出劇中白蛇扮相,驚悚程度絕對百分百;法海鎮妖法缽最後轉為天上照應有情人的圓圓滿月,也能引帶觀眾心領神會的莞爾。虛實互動確實饒富趣味,但創發實驗終究只是佐助旁枝,許仙奔赴金山寺避險時,演員不住向前跑跑跑,寺院卻永遠在他跑不到的後方投影上。以實害虛,多媒體反成負累。

白蛇故事不僅深入閭巷,更有諸多經典光耀案頭場上,本劇構思奇巧,隱隱然有翻案意味。在許仙借住的金山寺中,特意安排一見慣花妖狐魅且愛聽詭炫奇事的書生菩常一;改蒲為菩,聲音不變,既影射《聊齋》作者蒲松齡,又抨擊出家人固拘禮法不諳人情之常,點睛彩筆甚得其妙。劇中人物各有立場,白素貞的堅持,許仙的躊躇,青蛇的義憤,皆若昔常故態;獨法海見勢不可為,選擇隱退不再扮演正義公理的仲裁者。轉換看待與敘述事件的角度方式,故事便有不同面目,編劇在邊際遊走卻輕輕放過精彩的多元觀點,似欲翻轉詮轉卻又為事件所縛,空留支持多元成家的冷笑話。白蛇為報恩而來,在許仙懼離後一廂情願強要復合:只因她對許仙無條件的付出,後者也必須包容她的一切?即使自己蓄意隱瞞著非人的身分在前。又因一己感情之私便漫發大水荼害生靈,雖終退去惡水浮現美麗彩虹,緣於感激對方深情與白蛇團圓的許仙,真能忘懷一切,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回歸演出本務,好聽動人是戲曲呈現首要使命。新編經典劇作對演員的演繹功力考驗不小:劇團成員習藝年資不淺,課餘事暇練功亦勤,但與專業相較仍有高下之別。於是〈水漫金山〉不耍長水袖改跳彩帶舞,〈盜仙草〉沒有艷絕的身段舞弄,屁股坐子還得分段執行。更有演員以肩挑兩門自許,不能專務終究難以掌握角色行當應有的「份兒」。青白二蛇髮型頭飾設計有點題巧思,可白素貞偏近紅色系為主的裝扮,不似認知的「白」蛇意象。音樂設計溺於安歌,節奏促急,匆匆走完演出,難留餘韻。話說「自古成功在嘗試,莫想小試便成功 」,千百回的嘗試皆如名醫試丹藥,前功不盡棄,歌仔戲還有須待努力的未來!

《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

演出|臺灣春風歌劇團
時間|2014/10/11 19:30
地點|新北市中和四號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