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香火的在地味《大盜玫瑰賊》
11月
03
2014
大盜玫瑰賊(邱書凱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9次瀏覽
邱書凱(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臺灣廟宇除了作為地方的信仰中心外,更是社區居民維繫情感的中樞站。由此,具有神靈性的宗教場域經常於寺廟整修後、神明大壽與特定節日舉辦盛大的典禮討神明歡喜。其中「搬戲」到廟前廣場上給神祇慶賀不僅是千年來承襲的傳統,也間接地敲響戲班子的名號。

萬福庵主祀齊天大聖,是位於臺南市赤崁樓附近的古廟,廟方特別在安座入火大典為神祇獻上秀琴歌劇團的劇作─《大盜玫瑰賊》。走入巷內,廟口前的榕樹旁搭起了臨時的野台棚架,後台演員毫不遮掩地梳妝整衣,俗稱的「椅子錢」,每張20元地並列在台下,鄰近的住家成群結伴地帶著厝內各式的小凳趕來,距離開演尚有半個時辰,廣場卻已人聲鼎沸。這不僅嶄露了「秀」團在臺南的魅力,也瞥見從古至今成定的習俗脈絡。

開演前3分鐘,紅色的布幕仍垂掛著,但透過「流行樂」的彈奏、燈光的繽紛閃爍與乾冰的霧漫效果來彰宣即刻開鑼;舞台上沒有獨立的樂池區,因此右舞台敲打著爵士鼓,電子琴與二胡則在左舞台相伴,獨獨於聽覺的選擇上就明顯地感受到臺灣現代歌仔戲與中國傳統戲曲於調性與時空背景的差異。劇團也乘此宣傳下檔演出訊息,在毫不拘束又熱鬧的景況下,幕順勢地拉起。

《大》劇演出時間長達180分鐘,內容大致敘寫貪婪的官吏為了偷公主身上珍貴的夜明珠,在她外出的途中設下埋伏,公主遭劫後淪為賣花姑娘;可喜的是,正義使者「玫瑰賊」反將夜明珠全數贖回。實際上玫瑰賊本是地方上具權貴的紳士,而愛戀已久卻不得其人的表小妹卻要脅玫瑰賊在三天內娶自己入門,否則就要向官場告發他的雙重身分。為了明哲保身,因緣際會下玫瑰賊同時與心愛的公主及表小妹完婚,婚後的地位以孩子性別作為妻妾的判別。不幸,誕女的表小妹心存報復,便加害玫瑰賊使之遭官吏擒拿,緊要關頭時,恰逢先前結拜的皇帝子嗣而逃過一劫。最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皆大歡喜收尾。

此劇節奏輕巧明快,慶賀之意滿載於戲。主要角色出場亮相時,鑲滿亮片的衣裳奪人目光,在樣式的剪裁上頗具「布袋戲」風格,且換裝套數近達十次之多的「玫」角頗令觀者驚呼不斷;而屬於插科打諢的角色在服飾運用以「笑」果為先,慢跑鞋、迷彩裝、墨鏡......等層出不窮。由此略見「視覺感」在當代歌仔戲中的地位逐漸攀升,卻也同時感慨傳統戲曲中臉譜的意象趨漸模糊,在評斷生旦淨丑時,觀者也只得據唱念作打來辨別場上行當的缺憾。值得思索的是,「戲曲」二字中,戲與曲在演出中相輔相成,並具有精密傳承的成套規範,不時的即興表演雖促成意外的戲劇衝突,卻也讓樂師無法準確地搭配演員所創造的戲劇情境,更少了傳統戲曲中「合歌舞於演故事」,將音樂、舞蹈、戲劇性元素融為一體的精緻感。

整體而言,相較於經典歌仔戲,此戲更顯「胡撇仔戲」的風韻。整體表演上雖然具有一定的文本脈絡,但偶有「出包」時,仍以罵帶笑的方式順過,演員笑場的意外讓現場氣氛更為活躍,角色也不時地打破第四面牆親近台下的鄉親。不可否認的是「秀」團確實地保有歌仔戲沿襲而下的脈絡,且實際地掌握民間祭拜演出與劇場演出的調性差異,少了正規的劇場建築與疏離感,野台戲倒多了人情間的親密與自在。文化脈絡的建立本就該應地適宜,是這片土地建構了在地的文化風情,透過《大》劇在廟前的文學、藝術演出中發現:台上台下呵成一氣的親暱感不僅在消費文化的市場中少見,更是在車水馬龍的水泥世界中難以體悟到的純正熱絡古早味。

《大盜玫瑰賊》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4/10/20 19:30
地點|台南萬福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