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詮經典,如何出奇《大稻埕傳奇》
12月
08
2014
大稻埕傳奇(河洛歌子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9次瀏覽
劉美芳(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國藝會歌仔戲製作專案執行七屆後,在諸般考量下選擇功成身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摩拳霍霍,也以專案之名協助歌劇團創發新劇。孰料補助計畫施行不過第三年便難以為繼,原定的演出檔期改由標舉「臺北建城一百三十年,藝遊百年大稻埕」的《大稻埕傳奇》頂替。河洛歌子戲團此劇其實是意圖翻案的新編「周成過臺灣故事」,講述安溪人周成渡臺後發跡棄妻另娶的民間傳說。周成在臺因經營茶葉生意而致富,據說其店鋪就在朝陽街上,與大稻埕有緊密切的地緣牽繫,以此名篇似乎也頗為合宜。

周成不論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故事藉由口傳、說唱、戲曲、電視電影等流播甚廣,是民間極為熟悉的題材,也是「清代臺灣四大奇案」之一。各方版本精略有別,側重的結構點或有差異,屬於負心漢傳說母題的性質從不曾被質疑。河洛此劇卻有意別闢蹊徑,試圖將周成自傳統尋花問柳、拋棄髮妻的惡人形象中解脫,合理化其言行舉措,為其諸多不堪的行為尋求重新詮解的可能。立意雖奇,怎奈劇情安排矛盾處處,人物的設定問題重重:甫上場的他稚氣未脫,遇土豪挾制只能逞血氣之勇;竟會不顧彼等虎視眈眈的脅迫侵擾,莫名接受對方佯偽的善意,留下家鄉病老雙親與初孕的新婚妻,冒險渡海尋求轉機。幸運抵臺的他又全然不辨所以,只因是同鄉關係便執意相信存心欺詐的施銀,不論錢財或訊息;即使受其誘騙險些斷念輕生,絕處重生發達後依舊對其毫無芥蒂與戒心,再次受蒙蔽而做出錯誤抉擇。癡愚無知以至於此,亦堪稱奇!作品雖極力為周成洗刷汙名,終究難圓己說:涉險渡臺既是不得不的無奈,何以胡亂任其辛勤打拚為寄返家鄉的錢銀被拐誘而去?又輕信小人讒言卻無意查證真偽,被攛哄至聲色酒樓便沈緬女色?其妻月里無計生存尋夫至大稻埕,究竟如何到來?以何謀生?歌仔簿冊描寫月里自滬尾上岸後一路乞討尋夫,真實反映當時社會形貌,劇中竟全然捨去片語不存。類此差誤比比皆是,難以盡書。

而為彰顯揚大稻埕傳奇之名,主角人物雖有茶商身分,猶不足以點題,特意牽附在地的城隍信仰;即使歷來傳述月里都是陰告閻王,未曾有訴諸城隍的前例。於是不論合理與否,關鍵事件都得在城隍老爺眼下發生,最終也藉由假扮城隍為故事寫下圓滿的結局。城隍爺職司人間善惡通報記錄,審判移送亡靈之責,是人們心中信服的陰間地方父母官。庶民心中冤苦不得伸訴,往往企望非現實的鬼神襄助,藉以撫慰心靈。民間信仰力量極為強大,霞海城隍廟因此香火鼎盛。但周成故事之所以為奇,在於傳說月里被害喪身,亡魂報仇,以示公理昭明。劇作既不願蹈襲神鬼之說,又不捨城隍地緣關聯,只得新編假扮事件,以使善惡得報又無有屈死遺恨。戲劇當然容許馳騁想像虛構情節,倘若傷筋挫骨後已遠離故事原型,傳達的思維也非原本內涵所能涵括,勉強依附只恐落得個懵懂含混的尷尬,倒不如盡棄舊說,創編一則專屬大稻埕的全新傳奇。

大稻埕有傳奇,搬演的河洛歌子戲團歷經幾度起落浮沉,也可算是臺灣歌仔戲劇壇的一則傳奇。此次領銜挑樑的多半出自臺灣校園培育歌仔戲科學生,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們,初添羽翅便被拱上國家戲劇院舞臺,與線上的師長同臺演出,一時傳為佳話。河洛劉老板禮聘數位尖子畢業學生入團,以青年軍之姿重新演繹劇團經典劇目,初試啼聲也博得許多讚賞與期待。今日河洛雖不復當年風華,雛鳥翼成擔扛主演重責,卻被過多的冠冕與吹捧迷眩了眼目,忘卻場上的喝采植基於臺下不間斷的辛勤苦練。君不見諸多貓熊級大腕,偌大年紀唱唸做打依然一招一式毫不含糊。藝術總監王金櫻女士節目單裡殷殷的提醒:「不用心絕對成不了角兒」,能不謹記踐行!

《大稻埕傳奇》

演出|河洛歌子戲團
時間|2014/11/29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