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毀滅迎接未來「2015新人新視野─戲劇」《夢遺》
12月
16
2015
夢遺(新人新視野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5次瀏覽
汪俊彥(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今年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包含了兩位編舞者許程葳與朱蔚庭,與一位戲劇導演洪唯堯。雖然三組人馬,分屬了舞蹈與戲劇,但我卻發現他們分享了相當同質的創作核心,例如破碎的、受傷的身體。在兩支舞作中,也運用了戲劇的情境,相當程度依賴舞者的臉部表情與情緒張力支撐舞作結構;而在戲劇《夢遺》中,則加入大量舞蹈、夜店風格的身體表演模式。三組在對於劇場/社會空間中對於身體的掌握與觀察,頗具一致性。

這個破碎的身體,在《夢遺》中呈現為整齣中斷的時序、角色扮演與敘事,但這個無來由就已經破碎與受傷的身體,卻其實又有種預設的絕對性。這個絕對性從演出登台開始「演員」們在觀眾席一角開始大肆起鬨、嚷嚷、叫喊、拍擊、團唱兒歌;像極了一群有著無窮精力,卻不知如何發洩,只得以所有最千篇一律的重複相互取暖。真正的溫度,恐怕不是唱了什麼歌,而是那個歌曲與歌曲中間的集體應和:嘿~

吳政翰在〈熱血硬派,可以多持久?「2015新人新視野─戲劇」《夢遺》〉評論中,一針見血地點出這齣戲以大量的「淺層拼貼」而成;戲裡充斥片段式/演唱會式/夜店式的即興互動,演員與角色間相互調侃、戲弄、嬉鬧、甚至肢體與語言暴力相對,卻不見舞台上的演員群有任何與觀眾溝通與互動的意願。導演要的正是一群為所欲為的青少年,一群就算作為醫生、護士、專業技術人員,仍然要把懷孕的產婦搞到不知道究竟迦恩孩子能不能平安出世?這是不是就是我們的未來?還是未來已經是現在了?

這一段從醫院開始的生產過程,我認為是全齣最動人也最精華的部分,也一掃混亂災難。透過不斷清理舞台演出空間,沒來由但早已經毀滅的世界,逐漸回到最乾淨的狀態:大夥一起迎接未出世的孩子,即使這個孩子將會毀滅大夥。當代的世界不就是這樣一代代迎接以為會帶給我們希望、會扭轉逆境、會止惡行善、會一切都不一樣的下一代?導演丟出了極大的痛苦詰問,究竟是我們想錯了?是我們太過一廂情願?太過放縱?還是這一切就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毀滅中,找到殘破與受傷的身體,然後重新許願?導演巧妙地將最後產房一景,背幕拉開三角空間,白色燈光收束在手術台上,前場一片黑。生產的這一幕像極了靈堂,迎接新生也同時迎接毀滅。

本戲仍有幾處需要一提。時空轉換,一次又一次使用龍珠回到過去的幾段片段,大概是本齣最大的敗筆。過於拖沓的重複,只見到無止無盡的胡搞,這樣的節奏反而拖累了最後的畫龍點睛。另外清一色的男性,雖然透過角色扮演,不僅卡通、漫畫、電影顯得平常,女性、老年、原住民、外籍等角色也宛如信手拈來,隨意玩耍。並非強求政治正確的閱讀,但如果所有的角色再現只是在集體應和的男性暴力中,迎合了、加強了所有社會形象中的刻板印象,導演恐怕太輕易交出了操演(performative)本身所具備的反思與顛覆可能性。

《夢遺》

演出|洪唯堯
時間|2015/12/12 14:30
地點|高雄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情境變得卡通,現實與想像交疊,所有表演都以誇大化、KUSO式的語法搬演,此般劇情可說是徹底發揚光大了「中二」精神,一種像是停留在初中二年級,溺於青春期價值觀裡而藉此實現自我滿足的態度。(吳政翰)
12月
04
201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