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沈默的同謀《李爾王》
3月
21
2016
李爾王(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1次瀏覽
鴻鴻(特約評論人)

如果經典的意義是持續對當代發聲,那麼莎劇對這個全球國家被資本綁架的新自由主義時代,到底有何意義?不見得所有趕搭莎翁逝世四百週年熱潮的製作,都有這個意識,但這顯然是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念茲在茲的問題。

《李爾王》可以是一齣家庭劇,也可以是一齣政治劇,因為李爾既是父親、又是國王。就家庭劇而言,李爾的行徑殊不可解,例如他竟能聽信兩個女兒的諂媚、卻對小女兒的質樸不屑一顧,彷彿這幾個女兒不是他從小養大似的。托爾斯泰即據而批評莎劇情節太悖乎自然。但就政治劇的層面,一個久居高位的掌權者只悅納奉承、聽不進真話,卻是我們熟知的真實。歐利維耶・畢即自此出發,放棄人際關係的處理鋪陳,以誇張甚至粗率的表演風格,拒絕觀眾對人物投入情感,以放大所有人物的政治性,並把不存在劇中的百姓/觀眾位置,象徵性地放回舞台。換言之,他採用了布雷希特的手法來詮釋莎劇。最匪夷所思的起手式,便是對小女兒珂黛莉亞的強烈批評。

一開場,一架平台式鋼琴置於舞台正中,一位芭蕾伶娜翩然起舞,然後迅速被穿皮夾克的重機騎士(亞維農首演版還真的騎重型機車上台)和粉紅衣女子的做愛打斷。古典的、優雅的藝術如何不合時宜,接下來更成為劇情轉折的關鍵。原來芭蕾伶娜即是珂黛莉亞,在該她講話時,她用膠帶將嘴蒙住,拒絕開口,提醒了我們,古典芭蕾原是沒有語言的。這一舉動,讓珂黛莉亞顯現的不是真誠質樸,而是不近人情。李爾王連番追問得不到一句回應(只有弄臣用珂黛莉亞原本的台詞替她緩頰),惱忿地做出無可挽回的錯誤決策,佔據整面背牆的燈管大字轟然亮起:「你的沈默是一具戰爭機器」,白話翻譯過來,就是指每個人的默不作聲,導致了戰爭。這面標語不但成為全劇的醒目背景,甚至是主要光源,遙遙回應著二戰後流傳的Martin Niemöller牧師的詩行:「一開始他們來抓猶太人。我沒吭聲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珂黛莉亞的沈默的高姿態,在今日世界反而成了罪惡的幫兇。這一觀點徹底翻轉了莎翁的原意,卻並非無因。李爾這個庸王如果在原劇有任何值得同情、甚至敬佩之處,便是他落難暴風雨當中時,不是只想著自己,而是跟杜甫一樣,想到了天下寒士,並為他們向觀眾呼告:「安享榮華的人們啊,睜開你們的眼睛,到外面來體味一下窮人忍受的苦,分些你們享用不了的福澤給他們,讓上天知道你們不是全無心肝吧!」這個「你們」,也就是歐利維耶・畢那句話中直接訴諸觀眾的「你」。

在這個觀點底下,不難理解為何整個舞台是階梯式觀眾席,但沒有觀眾。一群政治人物站在上頭,把它當做了宣示的高台。到王國裂解,觀眾席也拆成三塊,變成兩軍對峙的壁壘。後半場木頭地板拆走,台上是一地爛泥。整齣戲也由政治分贓,進入到生靈塗炭的戰場。上下半場,「朝」與「野」的對比鮮明。觀眾席的意象,配合背景標語,將災難的責任從離譜的政治人物,轉移到觀眾身上。是觀眾的缺席、沈默,造成了自己的災難、自己的泥塗。

歐利維耶・畢的場面調度,刻意製造混亂,也不避讓工作人員穿插撿場。莎劇原詞被刪繁就簡,以布雷希特的評述式風格表演,佐以大量髒話、歌唱、裸露,除了造成疏離效果,也製造更多錯謬與黑色幽默。但他的結局比莎翁更黑暗,珂黛莉亞終於開口了,卻無補於事,連原定繼位的艾德加也墮入深淵。最後一位演員對觀眾質問:「在這不幸的時代,要詩人何用?」和珂黛莉亞的沈默首尾呼應。不能沈默,但語言也失效,那還剩下什麼?不言可喻──只有靠你我的行動了。一部講述政治人物失職失能的劇本,就這麼扣連上近年全球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和革命。劇場,似乎也只有藉著宣告自己的無能,還有機會發揮最後一點功效,和這個世界共同進退。

《李爾王》

演出|歐利維耶・畢
時間|2016/03/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李爾王》製作中所著重的詮釋面向,並非訴諸於悲情而揮霍血淚,亦非往浪漫主義方向走去而彰顯單一個體之壯烈情操,反之,分散了情感,卸除了假扮,附加了自嘲,直白而冷冽,隱隱表露萬物皆無的空性,將其悲劇本質推至另一格局。(吳政翰)
3月
25
2016
藉由《李爾王》的語言批判,亟於思索劇場語彙的新可能,集合楊考特/貝克特的存在主義,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甚至美國克魯格(Barbara Kruger)的觀念藝術,進行彼此對話,對已成神聖經典的莎翁指指點點。此種不停歇的互文指涉,才是供給讓莎劇表演開枝散葉的活水源頭。(王寶祥)
3月
23
2016
台詞保留了原著中無邊無際的長度,但是在你昏昏欲睡之際,振奮人心的髒話與大量裸露胴體直擊觀眾神經,荒誕的舞台設計、誇張的肢體動作讓角色戲劇性十足,帶領觀眾更輕易地以第三者之姿遠距離看著整場鬧劇誕生。(賴妍延)
3月
22
2016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