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笑怒罵的力道《鬧三小》
5月
03
2016
鬧三小(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8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台南人劇團對於提供新生代創作者演出平台,可說是不遺餘力,除了這幾年的《春天戲水》已陸續可見不少新銳導演作品外,此次的新企劃《鬧三小》系列,由三位台大戲劇系所學生個別編導一則短篇小戲,分別為張博翔《喇叭花殺手》、宋子揚《擋一根菸》、蔡志擎《怎麼吃牛才好吃》,各異其趣,也各在不同主題脈絡下,發展出了共有的基調:鬧。

《喇叭花殺手》藉由主角阿賀在排練場上與其他演員的互動,試圖探討個人意識與群體關係之間的衝突。全劇以戲中戲手法呈現,戲劇情境跳進跳出。一開場,阿賀一人亮相,瑣事動作不斷,氣氛懸疑,像是為了接下來的事件留下伏筆,不久之後回到家中,遇上父母接二連三的嘲諷飆罵,阿賀覺得自己不被諒解,於是怒火中燒,頓時情境跳出,移至排練場上,原來一切是場戲,原來阿賀是該戲編劇。此設定看似巧思,替剛才劇中困境稍稍解套,卻也將戲推向另一極端的絕境。

整場下來,觀點幾乎環繞於阿賀單一聲道,一方面阿賀把自身對家庭、對社會不滿義無反顧地投射至劇本中,聚焦於個人,暢談存在主義,論述單刀直入卻止於表面;另一方面,持相反立場的旁人所共構的體制力量並不夠強大,顯得一切像是主角自我的妖魔假想。不論戲中或戲中戲之鬧劇片段,都像是透過此人單一視角看出,導致旁人丑角化及個人熱血化的角色刻板塑形,落入了善惡兩分的通俗劇框架,於是眾人一連串圍剿之下,主角順理成章變成了全世界最悲壯的人。某種程度上,此戲努力表述個人與家人之間溝通的失效,這似乎反映了許多現代年輕人的心聲,但,不斷重複的單一論調,張著喇叭花般的大嘴,卻什麼也沒說。

《擋一根菸》以一個平凡至極的日常物件——菸,延伸到單一個人對於生命的恍悟;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對立,則建構了兩種不同命運觀的對話。全劇從個人日常出發,對照出生命無常的常態。戲一開始,也是戲中兩位上班族生活一天的開始,藉由兩者不同的起居習慣,反映亦對比出了迥異的人物性格及生活品味,戲味十足。此段融合了富饒科技感的多媒體投影設計,疊合房間與時鐘、人體與服裝,不僅視覺上顯得活潑,也隱隱表露出現代人生活融入科技亦受科技宰制的雙重狀態。不過,多媒體使用僅止於此,如此科技與生活的對話並未延續。

此二人,各別名為亞當(史密斯?)、馬克思,相遇於公車站,像是象徵左右兩派不同的經濟思維及意識形態所生成的不同人生觀交會。兩人擋菸,在稀鬆平常的自然互動之下,別有一番戲外趣味。馬克思一離開,便車禍身亡,但不久又死後歸返人間,兩人遂展開了一番生死對話,衍生出宿命論及決定論之間的辯證,頃刻,閒談卻變成了論壇。一方面,彼此激進的交互答辯,各自形成謬論,然而另一方面,兩人像是瞬間從上班族變成了哲學家,途中更大談蝴蝶效應,這些不符身份的論調,加上立論基礎薄弱且趨於重複說理,表面上呈現出一種情境的荒謬感,然如此荒謬非但因論點並未推進而顯得生硬,而且背離了原先建構完好且生動的日常性,實為可惜。

與前兩齣相較,《怎麼吃牛才好吃》不論在敘事手法及劇場體現上,都顯得成熟許多,核心亮點在於塑造了一個有趣的世界,頗有惹內《女僕》的戲劇況味。戲初,場上三位囚人,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置身於一個獨立又閉鎖的時空中,看似有出入口,卻在整體色調、亮度、人物處境相合之下,調和出一種詭譎又沈重的氛圍,加上整場三人不時手持真實菜刀快亂剁菜,聽覺上規律且不安,視覺上散亂而失序,使得全戲始終暗藏著隱隱蟄伏的威脅和危機。

戲裡除了在場的三人之外,還有著不在場的「他」與「她」,作為主宰家中秩序的權力象徵,也是構合這世界準則的基本單位。這在場的群體與不在場的群體之間互動所表露的,不僅是控制與被控的迫困關係,也是上階層與下階層之間的對峙狀態。有趣的是,劇中進一步地將此位階關係延續至看似彼此相容的下階層本身,提供了一種對內的辯證聲音,在扮演選角時特別明顯。三位人物進行一連串的扮演遊戲,以戲劇化的語調和肢體,做作且認真地,探索他、她、廚師這些不在場人物對於性、愛、食、權等欲望的展現方式;生牛活啖,更成了所有噬欲模式的縮影。於是,此般探索,不僅僭越了分明的階級,也滿足了下層晉升上位的渴望,同時,戲中戲的框架亦揭露權力本身的扮演質性。隨著扮演,而生的顛覆,而生的鬧,遂形成一種對於秩序常規的挑戰和挑釁,也是此戲最大張力之所在。

鬧,可以是哈哈大笑,視如無傷大雅的一時消遣,也可作為反動力量,進一步顛覆既存規範;可以是喜的極致,也可能是悲的起點。此三小戲,或急於表述理念而偏於說理,或礙於敘事基礎不足以致成效受限,但可貴的是,所幸並未滿足於一心取悅討好而往嘻笑走去,而是在荒謬的表面底下,或多或少可見更深層的創作意圖,引人思考尋味。

《鬧三小》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6/04/23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慾望所宰制後的宗教,成為一隻更強大的手,主掌生殺合理性,但服侍的卻已經是討論「怎麼吃牛才好吃」的慾望。導演對慾望、宗教、權力間的關係糾葛,展現了獨到的批評與諷刺。 (張敦智)
5月
11
2016
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吸引讀者興趣,也因此如何純粹以畫面說故事就十分重要。三齣小戲的開場都成功地製造了吸引人的畫面,不免覺得這個新世代因為受到更多視覺的刺激,其劇場的說故事方式或許會有不同的發展。(謝筱玫)
5月
03
2016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