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來的這麼多愛?《海鷗》
4月
11
2012
海鷗(陳又維 攝,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0次瀏覽
彭稚婷

多多少少,看一齣經典的改編新演,如台南人劇團的《海鷗》,會讓人在進劇場前同時抱著期待與不期待。期待例如,最後一聲槍響將會如何出現;以及,矛盾地,不期待一切的改編能超出期待。

因為畢竟是依照了文本,所以再怎麼切割剪裁挪用互文,改換時空年代語言人物姓名,它一樣是一齣四幕喜劇,一樣還是有那隻海鷗那片湖那隻狗。

一樣有那麼多的愛和牢騷,困頓與瑣碎。言語經常平淡囉唆,人物依稀面熟。

雖說平凡的悲哀正在於意識得到卻逃脫不了,但我想契訶夫更想說的大概是,平凡的悲劇並不會因為沒有高潮起伏的佳構式劇情就被褫奪了悲哀的權力。而他壓抑劇情的手段,也正恰好讓每個角色都需要更多自我表述,掙扎得更用力,才能讓自己(的苦惱怨懟)被看見。

所以,舞台上《海鷗》裡的每個角色經常沒完沒了地將自己的內心向彼此傾訴個沒完。而這刻意的手段,一方面既是風格,一方面也是距離—因此不親切,因此不耐煩,因此令觀眾怠於理解。

自然,契訶夫的創作意圖有其歷史脈絡,但在此並無意論及契訶夫的戲劇美學或劇場史觀點。雖然我認為多半經典的改編者正意欲藉由經典的地位挑起更多議論的空間,不過,經典既非神聖,議論亦無對錯,讓舞台上下的觀點彼此對話,以推拉出更多的可能性,總是有益無害的。

若以劇中海盟連死後都不忘記喃喃叨唸的藝術形式觀點來看,我認為這場台南人劇團的《海鷗》,用了一種相當切合臺灣社會庶民風格的演出形式,讓這齣戲劇經典中原本乾而鬱悶的靈魂添加了血肉,而豐盈鮮美了起來。正如文宣上「台式霹靂火愛情敗德悲喜劇」,演員們相當留意地讓角色間紛擾糾結的情緒張力不只停留在潛文本裡,而是如同第一、二幕結尾時阿龍突然一閃身跳上台所唱的台語情歌(怨歌?)一樣,不躲不閃,多情且激昂。

因此我認為,這場《海鷗》的改編最成功的部分應該是角色的塑造,或說是導演與演員們本身對於角色的詮釋觀點。正因為原劇本中人物間的關係以及對彼此的好惡是較隱晦的,所以詮釋的空間相對自由了許多;而當角色的塑造與劇情不必藉由直白的台詞來推動時,他們的面貌自然便複雜而立體了,而這樣的戲也就成為舞台上眾演員們的競技場,演員的強度決定了角色的生死。因此可說,看這樣的戲是很過癮的。

但其實除了整齣戲都相當飽滿的情緒能量之外,這場《海鷗》與霹靂火風格倒無太大相似處。此外,非同於前面幾場台語改編的經典中相當詩意的台語文,海鷗中的用語更平易近人,足以讓具有一般台語能力的觀眾不必藉由字幕也能理解—讓觀眾不必「用力」去理解演員們的對話這件事,真是一個好決定。不然,若讓契訶夫詩意的文字加上詩化的台語,這距離,豈止遙遠。

在前面幾齣西方經典的改編當中,最令觀眾如我感到格格不入的多半是改編後的語言與原戲劇文本間薄弱的關連性,因為倘若又要單純將語言與故事區分,則又何必如此?多半呂柏伸導演會藉由許多強烈且獨特的舞台效果來塑造風格;不過在這齣《海鷗》當中,一則因為劇本改編的時空移置竟然能夠嵌合得剛好,絲毫不顯尷尬,二則由於演員們的台語都那樣的優美流暢,因此,除了第一幕「魔神仔」的光影遊戲以及阿龍兩次突兀卻又完美的現場演唱之外,其他的地方就都中規中矩的寫實著。

也就寫實得很好看。

自然,若要挑剔也是有的。例如戲劇的重心移至角色之間的情愛,《海鷗》就當真只成了填充玩偶;例如情緒過重,演員也不免落入霹靂火的窠臼;例如改編的結局,彷彿最後決定還是回到對藝術形式的真心探究,莫名所以。

大概我想這些目前還只能單點無法套餐,不過,我依舊認為《海鷗》是一場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的成功轉譯。我真心期待下一場。

《海鷗》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2/03/31 14: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黃香  
形式、內容、表演三合一的徹底通俗化,出於導演自覺的選擇——以通俗喜劇「趣味展現契訶夫筆下看似平淡乏味的那些角色人物,他們內心澎湃潮湧的慾望、癡念、憤懣。」這把霹靂火在三段戲中燃情熾燄,火熱灼人。(黃香)
5月
23
2012
雖然是在大劇場演出,本劇仍有許多細膩幽微的小細節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從觀眾進場就以先聲奪人之姿攫獲觀眾視線的天幕燈,模擬蒼穹的精緻變化,配合情緒跌宕流轉,美不勝收,甚至讓人在踏出劇場後仰頭望天之際,頓覺台北的天空輸了一截。而本劇聲音處理上也層次分明,葉家大院與整座村莊,在清楚而多樣的聲響當中成為了立體的所在。(黃心怡)
5月
09
2012
說到表演的肢體動作,特別令我為演員驚心的是月桃這角色。且看在台上如此夭嬌風騷迷人又強橫的女性,莫名的也滿足同樣身為女性,想為而不敢為的一面,且同時被劇中的她給吸引,久久不得散去。(郭家云)
4月
08
2012
依據編導的想法,契訶夫劇中人物在表面的日常平淡底下,多的是要爆裂開來的濃郁情感和慾念,因此,生猛有力的台語和霹靂火表演風格,便成了凸顯這些情感慾念之必要。加油添醋和澎拜洶湧之後,就成了具有濃濃台味的《Kamome》,劇中人物不僅麗枝大灌烈酒,其他人大概也都酩酊大醉了。(陳正熙)
4月
03
2012
「霹靂火」手法確實讓戲好看了,但得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契訶夫的味道淡薄許多。為了要增強戲劇性,人物的外部行為、激情、衝突、偷情、單戀與不倫戀的情節被強調了,但契訶夫作品在語言中最著重表達的人物生存和精神狀態卻也因此被強烈的戲劇性給稀釋了。(林偉瑜)
4月
03
2012
這是一部「我愛你,你愛他,他愛她,她愛他」的愛情故事,若先遮起「契訶夫」大名,也不看劇本時空脈絡,僅純就戲劇演出本身而言,台南人劇團在語言上的表現,非常到位(味)!讓一個母語是台語的觀眾坐在台下,幾乎可以不看字幕,台詞不會「有聽沒有懂」。(王昭華)
4月
03
2012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