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說出來的禁忌《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28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8次瀏覽
黃宛媛

今年高雄市文化局舉辦的「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了多個國際團體前來演出。其中有宣稱台灣首演高雄唯一的,英國DV8肢體劇場2011年全新作品《Can We Talk About This?》,探討在英國民主國家政治下,仍然存在著嚴格遵從傳統伊斯蘭教教義的穆斯林;因英國政府採取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尊重穆斯林對女性的嚴厲要求(頭巾蒙面、強迫結婚、家庭暴力)以及同性戀嚴重歧視。

此況其實不只在英國發生,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現已成為全球信徒人口最多的宗教信仰。穆斯林移民至民主國家的人口越來越多,許多在移民國出生成長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穆斯林,在民主環境下長大的他們(尤其是女性),深深了解到,在伊斯蘭教教義下,男女極度不平等,因而產生許多新一代穆斯林家庭女性對抗穆斯林家長,或是女性只能選擇逃離原生家庭,否則有被親人殺害的可能。

上述事件不是在舞蹈裡直接呈現,而是由舞者以口語敘述之,中文字幕呈現之,一字一句,讓從未近距離接觸伊斯蘭教的筆者,同樣的感同身受。整場演出嚴肅具有壓迫感的字眼,深深的烙印在心底。以一面類似家中的牆壁作為背景,舞台上掛有兩面液晶電視,偶爾播放著真實抗爭的影片,及為爭取自由而犧牲的勇者。在此作中,音樂變成了背景音樂,少數幾段淡淡地若有似無地飄進觀眾耳朵。看不見舞者身上的麥克風,卻清楚的聽見舞者們銳利的話語,夾帶著腳步聲、喘氣聲及衣服摩擦發出的聲音。

為尊重編舞者紐森(Lloyd Newson)的設計,中文字幕被放在下舞台上方,高聳靠近天花板的位子。使得觀眾辛苦地不時看上看下,只為了聽懂舞者的表達,及看見舞台上的畫面。其中一段舞者捧著類似遺照的照片,一張一張的落下,它們代表著爭取平等自由的犧牲者。在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下,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開放、束縛與自由,極端兩者間,該如何取得平衡?在尊重人權的時代,究竟應該繼續遵循宗教的傳統,抑或是以人權的角度去改良傳統呢?

此次紐森以自由及尊重人權的角度出發,運用了大量的口語及蒐集的人物、資料。作品中習慣含有社會議題的編舞者紐森,有如舞壇的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兩位編導者所創作的作品,一定與現實社會有關。以作品反應社會,不讓表演藝術僅有娛樂功能,更要教育觀眾正視社會問題,進而付出行動,一起改善現況。紐森作品的主題與內容,都是要觀眾不要漠視存在以久的社會問題,讓觀眾在觀看DV8肢體劇場的作品時,不能只帶著欣賞藝術的眼光,更要帶著有如看社會新聞的心態,支持紐森一起以藝術反映時事。

紐森這次在舞台上挑戰伊斯蘭教,大聲的公開談論伊斯蘭教中,不可以討論的禁忌,以疑問句《Can We Talk About This?》為主題,似乎表明了此事成功地公開討論的可能性。看見多元文化政策的國家有如此問題,身處台灣的筆者,祝福伊斯蘭教傳統與現代的堅持,能有找到平衡點的一天。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5 14: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