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說出來的禁忌《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28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0次瀏覽
黃宛媛

今年高雄市文化局舉辦的「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了多個國際團體前來演出。其中有宣稱台灣首演高雄唯一的,英國DV8肢體劇場2011年全新作品《Can We Talk About This?》,探討在英國民主國家政治下,仍然存在著嚴格遵從傳統伊斯蘭教教義的穆斯林;因英國政府採取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尊重穆斯林對女性的嚴厲要求(頭巾蒙面、強迫結婚、家庭暴力)以及同性戀嚴重歧視。

此況其實不只在英國發生,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現已成為全球信徒人口最多的宗教信仰。穆斯林移民至民主國家的人口越來越多,許多在移民國出生成長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穆斯林,在民主環境下長大的他們(尤其是女性),深深了解到,在伊斯蘭教教義下,男女極度不平等,因而產生許多新一代穆斯林家庭女性對抗穆斯林家長,或是女性只能選擇逃離原生家庭,否則有被親人殺害的可能。

上述事件不是在舞蹈裡直接呈現,而是由舞者以口語敘述之,中文字幕呈現之,一字一句,讓從未近距離接觸伊斯蘭教的筆者,同樣的感同身受。整場演出嚴肅具有壓迫感的字眼,深深的烙印在心底。以一面類似家中的牆壁作為背景,舞台上掛有兩面液晶電視,偶爾播放著真實抗爭的影片,及為爭取自由而犧牲的勇者。在此作中,音樂變成了背景音樂,少數幾段淡淡地若有似無地飄進觀眾耳朵。看不見舞者身上的麥克風,卻清楚的聽見舞者們銳利的話語,夾帶著腳步聲、喘氣聲及衣服摩擦發出的聲音。

為尊重編舞者紐森(Lloyd Newson)的設計,中文字幕被放在下舞台上方,高聳靠近天花板的位子。使得觀眾辛苦地不時看上看下,只為了聽懂舞者的表達,及看見舞台上的畫面。其中一段舞者捧著類似遺照的照片,一張一張的落下,它們代表著爭取平等自由的犧牲者。在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下,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開放、束縛與自由,極端兩者間,該如何取得平衡?在尊重人權的時代,究竟應該繼續遵循宗教的傳統,抑或是以人權的角度去改良傳統呢?

此次紐森以自由及尊重人權的角度出發,運用了大量的口語及蒐集的人物、資料。作品中習慣含有社會議題的編舞者紐森,有如舞壇的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兩位編導者所創作的作品,一定與現實社會有關。以作品反應社會,不讓表演藝術僅有娛樂功能,更要教育觀眾正視社會問題,進而付出行動,一起改善現況。紐森作品的主題與內容,都是要觀眾不要漠視存在以久的社會問題,讓觀眾在觀看DV8肢體劇場的作品時,不能只帶著欣賞藝術的眼光,更要帶著有如看社會新聞的心態,支持紐森一起以藝術反映時事。

紐森這次在舞台上挑戰伊斯蘭教,大聲的公開談論伊斯蘭教中,不可以討論的禁忌,以疑問句《Can We Talk About This?》為主題,似乎表明了此事成功地公開討論的可能性。看見多元文化政策的國家有如此問題,身處台灣的筆者,祝福伊斯蘭教傳統與現代的堅持,能有找到平衡點的一天。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5 14: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