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裡?在哪裡?《愛的波麗路》
1月
11
2017
愛的波麗路(明華園戲劇總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49次瀏覽
吳岳霖(專案評論人)

在《愛的波麗路》整齣戲的氛圍裡,腦袋徘徊又散不去這首歌:「在哪裡?在哪裡?不要隱藏你自己。要高興,要歡喜,愛神已經找到你。」(崔苔菁,《愛神》)不只是劇中人物時常呼喚、尋找著掌管愛情的精靈波麗路(孫翠鳳飾),期盼獲得愛情危機的轉圜;而「在哪裡?在哪裡?」也是我在觀戲過程裡反覆翻攪,想對這部作品追問的。

作為台灣戲曲中心試營運「試戀戲曲」系列作品之一的《愛的波麗路》,是少數啟用大表演廳的大型作品,並極度符合展演主題「試煉/戀」──以文學跨界進行「試煉」,並將「戀愛」作為主題。此作由明華園戲劇總團主創、郎祖筠編導,並邀請京劇旦角黃宇琳、舞台劇演員韋以丞與林東緒等人參與演出,可見其跨界企圖。其以「文學跨界作品」、「詩。歌。舞劇場」作為號召與定義,試圖在劇場的表演形式裡接合文學作品,展現另一種面貌與概念。因此,《愛的波麗路》大量與台灣作家路寒袖的作品對話,包含將其國台語新詩譜成曲演唱、劇名來自其攝影詩文集《陪我,走過波麗路》、劇中男女主角王志誠與韓袖亦化用路寒袖的名字(路寒袖本名為王志誠)。同時,也將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te)的人物、橋段安放劇中,與中國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互為對照。《愛的波麗路》對於文學化的企圖,大抵還展現在整齣戲的基本結構。其以後設的手法,挪用了《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的策略,讓戲裡的羅密歐、茱麗葉、梁山伯、祝英台、馬文才、白蛇、許仙、牛郎、織女等人物,都清楚自己是被演出的「劇中人」;如開場時所唱的序曲【愛的波麗路】(改編路寒袖《陪我,走過波麗路》一書的同名序詩):

在後台 當我卸了妝

妳將假髮歸還戲箱

舞台上的一切

舞台上的一切

天已濛濛的亮 遠方泛著光

來 陪我走一段

沒有其他演員的波麗路

同時,也符合了路寒袖所欲傳達的「虛擬/戲劇與真實/人生的界線原來是模糊的,有時甚至互為表裡」【1】(而他的原詩裡有句「舞台上的一切/無非都只是象徵」【2】,比戲裡化用的歌詞更直白、清晰)。

在此思路下,神通廣大的波麗路或許不只是愛情的精靈,其所點化的是真實人生,還是僅在書籍裡翻轉劇中人物的命運呢?只是,這一層論述並未被完整開展,最後似乎只流於一種「河蟹」式的閱讀視角──波麗路在翻玩他們的命運後,僅以言語說服,認為他們的故事之所以經典,在於刻骨銘心的愛情,而不是在翻轉後的現實索討,包含羅密歐的過度衝動與不加思考、祝英台的浪費與需求無度等(更何況,這層翻轉也並非創舉,大抵仍是過往創作者曾切入的視角)。於是,前半部大動作的翻案,卻只留下一點淺淺痕跡。此外,其論述之稀薄更在於編導郎祖筠在看似嚴密且層層包覆的結構、軀殼裡塞進了軟爛且浮腫的血肉。除主線韓袖與志誠的故事有較完整的鋪陳,而在其時代氛圍裡有故事性的發揮;其他情節多為零碎且拼貼,並流於嬉鬧與玩笑,掩蓋了背後可能生成的深層理念。這樣的創作策略,也不免讓我質疑其對羅茱、梁祝故事的翻案到底是有意義的探問、或僅是玩笑的表現。同時,劇情的發展更影響到表演的呈現手法,多半採用老套又浮誇的綜藝梗進行調笑、戲弄。特別是羅密歐(陳子豪飾)與茱麗葉(晨翎飾)的詮釋,怪腔怪調/洋腔洋調地進行國台語交雜的對話,早已是過時且老掉牙的表演──談不上歧視,卻是無聊當有趣的模仿。《愛的波麗路》於年節前演出,倒更像是無聊/料的「賀歲片」。當然,並非喜劇不能嬉鬧,而是「該如何調笑?」以及「爆笑之後,想說的到底是什麼?」才更重要。

同時,表演體系/模式的化用與產生,是《愛的波麗路》的挑戰卻截然未盡。此作大量運用戲曲演員,並以「明華園」作為招牌,遂可見戲曲身段與程式在劇中的挪用與轉化,但整體看來卻是鬆散且零碎的。甚至,基本上從傳統出發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陳昭賢與鄭雅升兩位演員的詮釋下只見功底的稀薄,不管在唱腔、身段的展現都未見兩人浸淫戲曲之功力。由孫翠鳳飾演的波麗路,其塑造較有難度──不屬於任何的傳統行當分類(當然就非孫翠鳳本工的小生),且拆解了身段、唱念、鑼鼓點等依循架構。孫翠鳳理應可從過往的表演經驗裡找到足以詮釋的手法,得以發揮個人魅力;卻僅見波麗路華美又浮誇的服裝,在暗處仍閃閃發亮,至於其身形移動並不靈動、有神,唱腔未在合宜的位置而略顯沙啞,念白既不流暢、亦無韻律,導致韻味多半是失落的。於是,波麗路的現身僅存舞台上下的驚呼與掌聲,雖十足說明孫翠鳳的魅力,卻無法以表演說服。

不過,《愛的波麗路》在詩與歌的結合是美好且值得稱許的,大抵是近年頗為出色的音樂劇呈現。其編寫方式多半採用了流行歌曲的模式與架構,並掌握住路寒袖獨有的現代詩語言與語感;在幾位不同世代、領域的作曲者范宗沛、荒山亮、林俊逸等人筆下譜出詩句的韻律與味道,並從演唱者的嘴裡吐露出無法用言語精準表達的情感。我特別喜歡韓袖(黃宇琳飾)與志誠(韋以丞飾)演唱的【逐暝一通電話】,於簡單的詩句/歌詞裡:

逐暝一通電話 聽汝的聲 希望佇夢中見著汝的影

逐暝一通電話 叫汝的名 希望夢中汝我鬥陣行

慢慢凝聚、緩緩推動著兩人不直率的想念,在異地的電話裡感染彼此溫度。或如【一桌之遙】也以精練的詞句、婉轉的旋律於極度和緩的氛圍裡呈現即將爆發的局面,表達韓袖與志誠兩人關係的危機。歌曲與情感間的有效傳達,也完成於演唱者/演員在個人詮釋的開發,特別是黃宇琳與韋以丞。或許是兩人所飾演的韓袖與志誠於故事面與情節線上相對地厚實,也或許是黃宇琳與韋以丞早已擁有成熟的表演體系與演員方法,促使他們更能夠去揣摩人物情感、塑造人物。於是,韓袖與志誠在情感表達上的內斂與害羞,僅在台詞裡隱微透漏情意,卻更能於黃宇琳與韋以丞的歌聲與身體表達裡被感受──因此,韓袖與志誠的血肉與靈魂相對地豐滿、完整。

弔詭的是,韓袖與志誠這條在演員、情節、音樂等方面都有極好發揮的主線,卻在多線進行並看似主題吻合的情節架構裡,形成衝突、甚至彼此抵消力度的狀態,導致《愛的波麗路》就像是多頭馬車一般,最後五馬分屍──於是,更像是場路寒袖詩歌演唱會,加上串場的鬧劇表演。

於是,新詩、莎劇的現影就代表了文學於劇中的生成嗎?顯然並非如此。

明華園戲劇總團的總團長陳勝福於節目冊提及:「在傳統元素加入現代思維?還是現代思維加上傳統元素?對於明華園總團來說是很難的選擇,但『明華園不做!誰來做?』於是我們在跨界合作中,大大地邁出了一步!──加入歌仔戲元素的現代歌舞劇《愛的波麗路》,在明華園總團的舞台上搬演!」【3】因此,其以「文學跨界」作為線索,陸續完成了《散戲》(改編自洪醒夫短篇小說,2016)與《愛的波麗路》。只是,「文學」是什麼?「跨界」是什麼?「現代思維」是什麼?我在《愛的波麗路》裡只見其成為「外在的包裝」與「模糊的肉身」。此外,這樣的創發對於明華園戲劇總團是「創舉」,對於整個當代戲曲的發展卻早已不是「奇聞」。暫且不論成敗,傳統戲曲混搭歌舞劇/音樂劇有當代傳奇劇場的《仲夏夜之夢》(2016),以文學入戲有《慾望城國》(當代傳奇劇場,1986)、《金鎖記》(國光劇團,2006)、《約/束》(台灣豫劇團,2009)等難以計數的作品,更別談這些作品多半是藉此轉譯現代思維。若把對象僅集中於歌仔戲,亦有唐美雲歌仔戲團的《燕歌行》(2012)與《冥河幻想曲》(2016)、春美歌劇團的《青春美夢》(2005)、明華園天字戲劇團的《信》(2016)等,甚至有些非傳統戲曲團體更大膽地進行實驗性創作,如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石秀》(2015)、《燕青》(2016)。這些作品多半跳脫了「文學改編」的限制,或全新創作、或進行取材,而試圖詮釋「文學背後的隱喻」,得以借古諷今,呈現其現代思維(或者,詮釋現代題材)。必須意識到的是,「文學跨界」的重點不在「是否有個文學底本」,而是「擁有文學意涵」。明華園戲劇總團此舉看似「邁出一步」,卻不過是「停滯後的小小一步」。

「在哪裡?在哪裡?」所追問的可以是「波麗路在哪裡?」、「愛情在哪裡?」、「文學在哪裡?」,但更該問的是:《愛的波麗路》到底定位在哪裡?不只是作品於當代戲曲、劇團本身的定位,以及明華園戲劇總團到底該如何自我「再定位」。

註釋

1、《愛的波麗路》節目冊。

2、路寒袖:〈陪我,走過波麗路〉,《陪我,走過波麗路:愛丁堡‧倫敦‧攝影‧情詩集》(台北:遠景,2010年),頁17。

3、《愛的波麗路》節目冊。

《愛的波麗路》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17/01/07 14:30
地點|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述說臺灣鄉土的傳奇故事,運用兒童劇的方式吸引親子共賞,展現如動畫的舞台風格與豐富色調,在娛樂的觀賞效果外注入人情寬容的教育內涵,也將作品推向合作分工模式的代表性地位。
11月
25
2024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