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內在自我的敘事之旅《2017鈕扣計畫》
7月
13
2017
鈕扣計畫(林政億 攝,何曉玫MeimageDance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4次瀏覽
林亞璇(表演藝術工作者)

自2011年起,何曉玫Meimage舞團便以「鈕扣計畫」為題,召集旅外舞者回國創作及演出。今年,鈕扣計畫邁入第七年,邀請董柏霖、劉奕伶、凃力元、Jan Spot四位舞者,透過該者各異其趣的創作內涵,迎來一次跨國際/跨國界,卻又直截回歸內在自我的敘事之旅。

本次演出由三支舞碼組成,董柏霖以獨舞《為什麼他要離開》開場。在視覺之前,幽微卻撫慰人心的歌聲和吉他伴奏,率先觸動觀者的聽覺之感。「舞者想說什麼?」,在探問及靜默聆聽中,為後續的視覺想像進行了舖續,連結「婚姻平權」、「同志」、「基本人權」等關鍵字,乃近年來由不同他者奮力爭取,一種人人應然俱有,但在人類社會從來不是必然被賦予及承認的權利。

隨著舞者放下吉他,背景音樂繼續延展,歌詞大意是:如果要和別人不一樣,就要更努力。這樣的努力,也化為董柏霖獨舞中的溫柔基調。汲取自不同他者和己身的生命經驗,化為肢體上的優雅與泰然,就算是衝撞或抵抗之姿,觀者也能清楚感受,舞者並非是消極自溺的困獸之鬥,而是一種從容堅定的「理當如是」,不論是對於權利的爭取、包容異於自身的他者,甚或是奮鬥過程中面對衝撞的必然,都應理當如是地,勇敢前進。

第二支舞碼,是劉奕伶的《更》。這支表現女性與社會價值拉鋸的作品,舞者首先以「光頭」形象令人耳目一振。舞序,身穿連身洋裝的舞者,輕輕哼著歌走向舞台燈光聚焦之處,然而一旦踩上,燈光卻驟然消逝轉向他處,歷經兩次來回挫敗,舞者終於在第三次假以強而有力的肢體動作,展現其不服輸的意志。這樣深刻又寫實的開場,或可比擬許多女性在生命進程中撞見「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之際,所採取的應變及抵抗姿態。

然而,即便試圖抗衡,舞者仍不時交雜展現具女性特質及身體曲線的嫵媚之感,以及另一極端之搥胸、比中指、咬腳趾等強硬姿態,隱喻女性的「生存手段」不只一套,而是需要多方混用且夾縫求生。此外,從舞碼開始到結束,劉奕伶共換了三套衣服,從第一套洋裝及高跟鞋,至第二、三套不同材質的上衣、長褲,呈現女性面對外在他者和自我的差異形象,例如:在更換第二套之後,舞者流露出較為輕鬆自若的態度,並運用柔軟的地板動作加以表現,與身穿第一套服裝顯示的挫敗和不平衡有一清楚區別。

第三支舞碼,由凃力元、Jan Spot呈現雙人舞《It Takes Two to Tango》。這支舞碼的關注焦點明確,直截落在兩舞者共同撐起一組咖啡杯盤上。關係的隱喻,引領觀者欣賞該舞作時有機會思考,「什麼樣的信任及互動方式,才不致讓杯盤碎落?」隨著兩舞者變換不同舞姿及身段,或競相追逐、或模擬一人操偶一人飾偶,或兩人席地而坐相視而笑,杯盤最後還是在兩人相互推進中,匡噹掉落。這個令人有些詫異的結尾,或許說明了關係的多元變貌。然而,正是這樣的變貌,帶來各種可能及能動性,如同本屆的鈕扣計畫,為觀者打開了一道新異視野。

《2017鈕扣計畫》

演出|何曉玫Meimage舞團
時間|2017/07/01 19:30
地點|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動作包括舉中指、轉動食指、摸右胸、拍打臀部、手背滑動於臀部、咬腳趾等等,看來都有女性爭取自主,設法讓自己出頭的意涵。當劉奕伶擦掉口紅,脫掉高跟鞋時,身體獲得的解放應該只有受過類似束縛的人才能深深體會。(戴君安)
7月
03
2017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