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創作了一個更好的世界了嗎?《扭扭─聽說那邊的城市是被扭出來的》、《神諭的午後》
12月
05
2017
扭扭——聽說那邊的城市是被扭出來的(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7次瀏覽
張敏秀(國中教師)

臺中國家歌劇院首屆「微劇場計畫」,甄選出四組臺中劇場新秀,推出一票兩場的安排,在小劇場內與觀眾近距離的做互動。兩場風格迥異的演出,不僅帶領觀眾看到物件劇場的巧思,也貼近到新鮮的原創劇本題材。

《扭扭——聽說那邊的城市是被扭出來的》

轉吧!轉吧!

你轉動的是希望?還是慾望在轉動著你?

扭扭(New New),在名稱上就有兩個意像,讓我不禁會心一笑,也長聲輕嘆。兩個胖瘦演員,搭配的默契十足,有默劇詼諧幽默的效果,也能配合光和影來做演出。導演巧妙運用光、影,聚焦在不同的重點上,使得整個舞台顯得層次分明又相互輝映。進場的孩子,笑聲不斷,因為透過光影的交替,打在幕上、人上、物品上或是由機器內投影出現,都充滿驚喜!

劇場中的大型機具,很明確的定義了這個的年代,工業化被人類創造,也引領了我們的生活態度,餵養著大量、快速、淘汰的形形色色產品,改變了城市的樣貌。

我們渴求創新、有趣、不斷變動,人們欣喜,認為新世界就要來了!用光所有的一切交換這些New New,越來越大的創新,也帶來越來越多的垃圾災難。

劇中垃圾袋雨,緩緩掉落,點明了一切。此時的演員又變身成劇偶的操作者,垃圾袋變身成大魚、小魚,垃圾袋是輕盈的、無負擔的,像魚一般遊蕩在海中,其實那正是最大的負擔、無法消除的汙染。

本劇以詼諧且幽默的手法,讓劇場大小觀眾都能理解,並輕易的的去抓取劇中概念。在場景的設計上更是別具巧思,善加利用各種素材,環扣著城市、更替、新舊,運用光影不同投射的位置轉換觀眾的視角,帶來不同的劇場饗宴!

《神諭的午後》

我想任何文字創作者,對這場表演都可以有很深的共鳴。但是,我不是。

在觀看表演之前,我自認為自己只是使用文字的人,或是說,一直在斟酌要如何使用文字來表達清楚的人,在文字面前我又驕傲,又自卑。

這場表演,或許在作家眼中,就是生活寫照,對我而言,則打破了我對於文字運用局限的假象,也拉近我與所使用文字的距離。

每一句我們用來表達的自己,都是活生生的靈魂,雖然文字不是出自自己本身的本能,但就像是生命中的另一半,靈魂的謬斯女神,我們渴求源源不斷的靈感,但過去了,就回不來了!

劇場裡,看起來厚重但是輕薄的紙張,翻天鋪地的蓋滿作家的世界,看似獨自一人但卻與自己創作出的角色,不斷的在掙扎、反饋、衝突…。不管是不是作家,都會對自己所使用的文字,創造出的想像人物感到困惑,感到迷戀,感到失望甚至有更多複雜的情感,因為創作本是自我的延伸,像是鏡子般如實反映,又像昰幻想要突破現狀。

我特別喜歡由側身打亮的燈光,像是打亮陰暗盒子中的角落,神秘延伸到每個角落,在視野上也可以延伸到牆面。在劇情最後,由舞台頂端投射而下的文字,密集而旋轉,帶動高張的壓力,虛構人物和主角間的拉扯更加明確,也創造出混亂的感受,一度讓我難以消化,但也深刻的入戲。

我們終究要回到母體,劇情總會走向最終章,紙張最終也會被銷毀。留下的是智慧?是愚昧?在哪裡留下?又在哪裡會被重新開始?我想,可能這齣劇還沒演完,而這個假日午後,正是我重新開機,暖身,走向下一個工作天的開始。

《扭扭─聽說那邊的城市是被扭出來的》

演出|羅婉瑜X囝仔人、景向劇團
時間|2017/11/19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