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影集式劇場」的提問《不讀書俱樂部EP.1冬之夢》
4月
03
2018
不讀書俱樂部EP.1冬之夢(Terry Lin 攝,C Musical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6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不讀書俱樂部》於2014年首演,巡迴台灣、上海、韓國等地,以「影集式」劇場為企圖,在推出「第二集」作品之前,再度回到台灣,像是替台灣觀眾「複習」第一集的劇情,也像宣示他們站穩馬步朝「續集」邁進。

作為一齣音樂劇,C MUSICAL的目標很明確,以誇張幽默的喜劇手法為主幹,並以歌聲渲染整體情緒。由是,故事的動線必然不能夠太複雜,許多情節一眼就能看到終點:失戀的男主角言午吉從柏林回到台灣,以三百萬的價格頂下與前女友初相遇的書店,並取名為「Warten」(中文:等待之意),日夜期盼兩人在此相逢,卻因此般痴迷的等待惹得身旁眾人著急;故事的尾聲,凝結在不讀書的店長言午吉舉辦了第一場讀書分享會——費茲傑羅的短篇經典〈冬之夢〉——故事中的男主角因自卑而離開女主角,最後發現當初他愛的那名女子,因為婚姻不幸而成為一位平凡、庸俗的人。言午吉從小說得到啟發,反省過去自私做的各種決定……。

總長九十分鐘的故事,自始而終笑料不斷,能夠不帶任何壓力輕鬆看完,是適合闔家觀賞的音樂劇。另一方面,此戲大膽地不在舞台掛上歌詞,全權交付演員的唱功,能夠更加專注在舞台表演。每一首歌的表現亦飽滿有力,無論單獨抽出哪一段都能夠立即感受到其喜劇魅力——不過,最重要的問題也恰好在這裡。整齣戲大多為雙人戲,每一個段落都像場華麗的小型表演,然而首尾串連以後,卻找不到角色之間的情感羈絆與劇情發展的邏輯。

先就「影集式音樂劇」來說吧,在台灣,影集式的概念雖不是首例(台南人劇團的《K24》亦採此概念作延展),卻也的確不為常態。因此,暫以美國電影來做比方:漫威電影自2008《鋼鐵人》以來,至十年後的此刻即將上映第19部電影《復仇者聯盟3:邁向無限之戰》,僅只是預告就獲得廣大影迷的迴響,漫威將電影以「影集式」的概念發展,在這十年的驗證下可說是大獲全勝,甚至引起不少電影的系列跟進。站在水到渠成的階段,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成果,實際上都有是精心安排,而其中讓他們能夠站穩腳步的致勝關鍵,就是因為他們的第一步翻牌之作《鋼鐵人》,在電影中,漫威成功地建立了角色的內心,鋪陳一位英雄的矛盾、衝突、成長,使得觀眾不僅看到了英雄被世界塑造的過程,也使觀眾期待接下來在這漫威宇宙當中其他人的成長,也使得每一部電影之間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對世界的「牽連」。

為什麼用一部商業電影在此做比較?一是《不讀書俱樂部》對於「影集式」的抱負與其相同,二是這齣戲顯然也是以商業為走向。正因如此,我認為此戲錯估了商業劇能夠隱含的深度。在此指的深度,並不是非得引經據典、咬文嚼字,而是整齣戲所要表達的世界觀、價值觀。我認同此戲通俗可愛,但是卻無法對任何一位角色互有共鳴,每個人似乎都表現著自己的困境,卻無人的困境顯現出足夠分量的掙扎與痛苦——偏偏,這理應是「EP.1冬之夢」的重點才對:在前進與等待之間掙扎,在追尋與駐足之中掙扎,面對真相的痛苦,面對謊言也痛苦。這齣戲分明有這麼廣袤的情感能夠呈現,卻將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太多、太多丑角似角色呈現。引用劇中的妹妹對她失戀而落魄的哥哥說的話:「你知道為什麼這間書店都沒有客人嗎?」、「因為……你不能說出這家書店,有哪一本書對你來說是有意義的。」就我而言:為什麼看完了一齣九十分鐘載歌載舞的音樂劇卻無法引起我的感動?因為,我無法說出哪一個段落對台上的角色是有意義的。

男主角言午吉對於前女友菲菲的思念,在開頭一首歌便結束了,可是觀眾沒有辦法看到兩人之間的關係,在「柏林的雪」這首歌當中,我們能夠看見因男主角一心追求夢想,而使菲菲離開,分手後的傷痛,促使男主角回到兩人最初相遇的地方,並且頂下書店——快節奏的交代故事理應是好的,但藉由這段的敘述,觀眾(至少我)沒有辦法感受的感情的重量。在一齣以等待貫穿的作品當中,倘若只能不斷看見等待的過程、眾人的關切,會使得所有人的擔憂、焦慮,都浮在看不見的迷霧之上,以至於接下來諸多橋段顯得沒有重量,都是可預期的。

《不讀書俱樂部》其實並不以「喜劇」為宣傳主打,更多的是以創新的中文音樂劇形式(唱念交雜)作為吸引人的條件。但是,由於劇中實在出現太多、太多「刻意」引人發笑的橋段了——例如不愛讀書的言午吉,經過中國演員楊暄的訓練之後,以誇張的動作與配音,讀出一段短短的恐怖小說,進而發現閱讀之美;再如書店中偶然出現的女子,令霸道的警察一見鍾情,立刻放下身段請教把妹技術,卻屢屢失敗。這二段的表現,少說都佔了十來分鐘,亦如前文所述,若單獨抽開來看絕對精彩,也的確是博得滿場笑聲,卻更讓我憂心,以笑鬧的形式挖空劇情主線是否必要?

  

在此,我想略談一下我所認為好的「喜劇」。

  

其一,是多年前叫好叫坐莎妹劇團的《羞昂App》,簡莉穎編劇,劇情用一句話可以解決:一位都會女性在被男友劈腿之後重新開始面對自己的生活。喜劇的演員絕對是所有形式的表演技巧中最高超的藝術之一,必須讓身體與情緒介於一種現實與卡通式「笑」果的界線,彷彿是卓别林帶著拐杖轉彎時、那種就要跌倒卻又穩穩將自己定住的微妙平衡,就這點而言,謝盈萱的表演完美駕馭戲中的苦情、失戀上班族;其二,則是「達康.come」,他們結合日本漫才、音樂故事、Free talk……等等不同形式,融入原創段子,實屬近年來最讓人矚目的喜劇團體。

無論是在《羞昂App》或者是「達康.com」段子中的笑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好笑的事情,都是有些悲傷的。就像演員的身體一樣,喜劇的內容也是在現實與荒誕的界線當中遊走。所有「幽默」都是因之於日常的不合理,但所有的「不合理」又是因之於現實中的確會有發生的可能。這種虛實之間的拿捏正是喜劇的精髓,過猶不及。【1】

可惜的是,在《不讀書俱樂部》中,演員的身體表現與互動實在太過,而劇情的豐富度又無法予以支持。我們的確看到了一位癡情的男子,可是當全戲的「癡」,徹底擋下了他的「情」,因此劇中男主角言午吉之性格,只會被磨得愈發扁平、單一,看到最後甚至讓人(至少我)完完全全無法相信為什麼有人願意愛上這樣的男子?其餘角色如是,美得讓人一見鍾情的女子,只能看見她的貌美與無知;貼心的妹妹只有貼心;ABC好友的存在似乎可有可無;霸道警察愛上女子的剎那實在突兀得不可思議,劇中願意用十來分鐘的時間表現警察追求女子的笨拙(甚至可說是荒唐),卻不願意花更多時間表現心動的剎那,僅以一首歌來表示蠻橫的警察再也壞不起來。太多為了博得笑聲的段落,消弭了劇中角色的複雜面與深度,使得這齣戲在看完之後無法引起心中太多漣漪。

整體而言,我是支持《不讀書俱樂部》對於此戲的企圖心,也相當讚許全戲的音樂表現。只是歸根究底:什麼是「戲」?是讓人看完能跟著唱的?是提供有個舒壓放鬆的娛樂?或者在笑著哭著看完之後,能讓我們朦朦朧朧的看見身而為人的困境與幸福呢?若要長久地走下去,這將會是C MUSICAL必須面對的問題。

註釋:

1、將沉重的生活包裹得讓人會心一笑,在此推薦一位無關劇場的文學大師:以色列作家 艾加.凱磊,於台灣出版的新作《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台北:寂寞出版社, 2017年,11月)簡選任一篇章閱讀,都能應證筆者所謂「虛實之間的拿捏」。

《不讀書俱樂部EP.1冬之夢》

演出|C MUSICAL
時間|2018/03/ 29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讀書俱樂部EP.1冬之夢》或許在情節設計、人物安排上有可被吐槽的必要,但其之所以吸引人,在於「歌唱、演戲與現場鋼琴伴奏間的巧妙配合」。其將三者融為一體,不僅讓敘事與抒情都能以歌曲發揮,且未見演唱與說話間的區隔,流暢地進行切換與演繹。(吳岳霖)
4月
05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