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如果兒童劇團在台北演出的《雲豹森林》因為原住民文化詮釋的取徑,而掀起一些網路討論⋯⋯若繼續追問,在原住民文化於台北都會仍不夠普及的當今,表演藝術工作者可以如何詮釋相關題材,才能兼顧文化教育與票房?思索這個問題的同時,筆者觀賞了在台北僅此一場的《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親子交響音樂劇,並認為這齣由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繪本改編的作品,在相關藝化詮釋上做了蠻標準的示範。(施靜沂)
10月
30
2020
不會太過低齡兒歌化的大量歌舞穿插運用,則是如果兒童劇團作品的美學特色。其次,大量兒童演員擔綱小精靈,以及不同人家家中等待禮物的小孩等角色,沒有刻意把這群兒童演員調教到過度誇張造作,讓孩子保留他們的自然可愛表演,這樣尊重孩子天性發展,也是戲劇教育可以給予孩子的禮物。(謝鴻文)
1月
06
2020
當「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自我追尋叩問,嵌入「公主、煤球、皇后」之間的角色互動,三者巧妙構建「三稜鏡」,讓原命題轉化「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女人』?」折射女孩/女性轉為母親/怪物的身分認同光譜。(曾定璿)
6月
05
2018
張議  
歌隊融入此劇相當多元,不僅在串場中唱出煤球、公主的心聲,也擔任皇后的僕人,更為七個小矮人配音,他們是拆解嚴肅的演奏家,帶著重複的韻律,成功地合理煤球、公主、壞皇后同時具備傻的特質。(張議)
5月
29
2018
豬探長的辦案一直找出線索,重覆許多次的「為什麼」,加強可疑懸疑的效果,引導觀眾對於事實的求證。劇中情節結合生活中的社會案件,發人深省其背後的教育意涵。(練雯琳)
10月
28
2017
台灣的兒童劇場若老是在玩滾球,根本也是把劇場當作幼兒園的運動場,只是在玩親子團康活動,無助於藝術欣賞的培養。將來再進劇場欣賞的是沒有互動遊戲的戲時,十之八九無法靜下心來。(謝鴻文)
10月
10
2017
對壞念頭的處置既然束手無策,貓頭鷹的熱心,蓋亞的出現點化,一切的安排也成了虛假的夢幻泡影。戲既然無力在舞台建構引發勇氣正念改變地球生態的幻覺力量,故事也就很難讓我們回返現實還覺得感動了。 (謝鴻文)
2月
06
2017
展現的表演格是模仿與崔苔菁同世代的高凌風,怪異聳動的造型,有點無厘頭的歌詞,加上浮誇的肢體,請問這也是要為給我們兒童觀眾的嗎﹖這些歌曲雖然曾經轟動流行一時,但放在兒童劇裡簡直是摧毀了兒童劇該建構的美感價值。(謝鴻文)
6月
14
2016
整體說來,這齣戲的劇本還算是扎實,結構完整,沒有像當前台灣許多兒童劇的通病,常陷溺在「愛」、「勇氣」、「自我認同」等議題上,常流於膚淺表面。一道道的門,呈現的不只是追逐、尋找、躲藏等行動而已,它更是人心的隱喻。(謝鴻文)
9月
07
2015
人類除了自相殘殺,更對其他生物與大自然肆虐剝奪。學會對萬物「尊敬」與「謙卑」,應是此劇最希望帶給大家的一個終極密碼。(林珮如)
7月
20
2015
這齣戲運用不少原住民的元素,但將原住民的本質退回到一般童話故事中會出現的部落,就不會讓人有濫用原住民元素的感受。透過簡單、反覆唱頌的歌曲,幫助觀眾也可以琅琅上口。(劉憲翰)
7月
03
2015
編劇藉由動物的特性來著墨,一方面動物獨特且多樣,能拉近小觀眾們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在拉近同時也試著想要打破一些刻板印象。 (陳福祥)
5月
29
2015
兒童劇團在現場將劇情融入與滿場兒童觀眾的互動,一向是他們的專業;而透過簡單的劇本結構,其表面的教育寓意想必也因此被現場的孩童與家長深深刻印在心中。但這種洗腦式的訊息傳遞方式,究竟能讓兒童得到多少智性與人格的啟發,其實頗令人堪慮。(林育世)
1月
24
2015
 
真實與幻想交錯並陳雖是兒童劇常見的表現形式,可是在這齣戲中的處理卻顯得匠氣太重,每個歷史事件都被呈現的有頭無尾,毫無因果辯證,只是用召喚守護精靈出來,設下一個和觀眾互動遊戲的關卡,過關了就將情節推演往下一場。(謝鴻文)
10月
02
2014
《誰是聖誕老公公》以一個過去的重要秘密為中心,輔以一個嚴重威脅到這個祕密的當前的情境。劇情一般是通過要揭開它還是捂住它這樣的兩股力量的衝突而迅速展開,一步步地揭開秘密,也可以稱做「洋蔥式」的特點。(宋興邦)
1月
13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