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朵帝女花,一樣山河情《帝女花》
6月
06
2018
帝女花(傳大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09次瀏覽
夏淑賢(傳播業)

中國京劇院改編粵劇經典《帝女花》來台公演,謹以台灣戲迷立場,期藉本文就中港版本比較分享,並盼有幸對後進有意改編者貢獻一點想法酌參。

須說明,領銜的兩位大師于魁智、李勝素在香港首演前表示【1】,改編念頭緣於觀賞2006年粵劇名伶龍劍笙主演的舞台版帝女花,因此,本文比較主依龍版,非龍劍笙師父任劍輝、白雪仙的任白電影版。且06龍版劇本曲詞經白雪仙團隊修改潤飾,任白版電影無<上表>、縮<庵遇>折,故建議參看06龍版,看該劇給于魁智的「震撼」,有否重現於京劇版帝女花。

首先,粵劇音樂多元豐富、中西並蓄,廣東大戲大鑼大鼓,更具煽動性與感染力。如<上表>折,兩版周駙馬同是一聲京白「來也」後出場,但京劇版出場方式無特殊鋪排,粵劇則為強化駙馬上殿面詰清帝視死如歸的壯烈,出場表現採武戲手法,音樂高亢密敲鑼邊,駙馬以袍甲戲手法甩高官袍下擺快步入場;京劇版駙馬朗誦公主表章開頭的念白「六代繁華三日散,一杯心血字七行」,沿用粵劇用詞,但粵劇中駙馬念白情感迸發、目眥盡裂,均凸顯粵劇表現力較京劇誇張的特性。

劇情邏輯性上,<庵遇>折周駙馬到維摩庵自言為超度亡妻長平公主,不知公主在世且在庵內,但他一開門與道姑打扮的公主照面不到一秒,就百分百確定對方是公主,可其實二人之前僅兩面之緣(擇婿與城破),烽火阻隔逾半年未見(粵劇為一年),周世顯如此篤定,不如粵劇版駙馬多方試探,似嫌邏輯跳得太快。

況周駙馬乍見「亡妻」,就長篇大論要公主為崇禎帝安葬、太子被俘等思考定計解救,雖凸顯其重視國家大義、用心良苦,但駙馬能立時想到這些?邏輯快跳使駙馬與公主的感情無從鋪陳,也讓兩人開門相認後互擁跪下的感動力量減弱,不易引起共鳴。

于魁智說改編帝女花為向粵劇經典致敬,多處可見用心。除以最有名<香夭>折「妝台秋思」曲調變奏貫穿全劇,其他如<樹盟>折公主、駙馬相互酬詩,<上表>折駙馬開場白及朗誦表章,<香夭>折唱段,均引用多句經典唱詞。可惜取擷原作者唐滌生古雅清麗的曲詞後,搭上新編詞相對現代白話,略顯違和感。<香夭>折公主兩度向駙馬跪拜,則有違古代帝制封建禮法,粵劇版中龍劍笙演駙馬每折必跪,公主僅向帝后下跪,較為合理。

不過,粵劇版《帝女花》長三小時四十分,京劇版精簡至一百四十五分鐘,僅前者約百分之六十長,改編困難下仍做到流暢與精準,帝女花的山河漂泊家國情,兩版一樣動人。惟濃縮不免增加念白交代故事背景,若可以其他方式、降低念白說書比重更好,否則觀眾直等到<上表>後段才能充分欣賞駙馬、公主、清帝三人鬥智攻心的大段精彩唱工,有點可惜。

其他精彩改編還有周寶倫搶求親,周鍾為白臉奸臣,強化戲劇效果,周駙馬見清帝口稱萬歲卻不跪拜,是對其傲骨極有力的刻畫,長平公主擇婿以國家大事為念,表現氣度智慧,也比粵劇以周鍾口白【2】描述更生動。舞台更凸顯京劇「抽象表達具象」的強項,<庵遇>折兩人以手勢表達一門之隔的淒涼,<香夭>折以枝葉映照出含樟樹意境,搭以簡單樹石造型,公主、駙馬攜手石前赴死,美感毫不亞於06粵劇版的大舞台效果。

對京劇版最大不解是以老生演周駙馬。于魁智自是老生泰斗,但公主盈盈十五,駙馬頂多近二十歲少年,是否青衣必搭老生?旦角有花衫跨行當表現,卻少用水袖功夫,頻以手而非袖拭淚?以老生詮釋小生角色,跨度是否太大?

如果06粵劇版《帝女花》,彷如愛爾蘭咖啡有甜蜜奶油(盟誓)、酸苦咖啡因(重逢)、和淚而醉的酒精(殉情殉國),那京劇版《帝女花》則似中國祁門紅茶,醒神的甘香與順口之外,加點奶或許風味更佳。

註釋

1、龍劍笙主演舞台版帝女花於2006年11月與2007年12月分別在港、澳演出,于魁智自述是在2006年前往香港演藝學院觀賞該劇,興起移植改編京劇念頭,並稱許龍劍笙表演令其震撼。

參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cchczqFw。

另該版帝女花演出有發行DVD,為2007年澳門公演版錄影,當年龍劍笙63歲,參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k0eXMMrZg

2、粵劇版周鍾以類似數來寶的「白欖」口白說明長平公主與眾不同,詞有「王有事必和帝女謀、有所求必依長平奏」。

參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k0eXMMrZg

《帝女花》

演出|中國京劇院
時間|2018/05/23 19: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