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八股,演繹當代《斬經堂》
7月
07
2018
斬經堂(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99次瀏覽
陳怡君(藝文工作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持續辦理「輔導民間歌仔戲劇團再現看家戲專案補助計畫」,透過甄選鼓勵民間劇團挖掘瀕臨失傳的特色戲齣,整理劇團本身拿手劇目,從文本的徵集再透過資深藝人的教學傳承,讓年輕一代演員有機會搬演及保留經典劇目。106年臺灣戲曲中心正式對外營運,成為凝聚國內外傳統藝術優秀人才與作品交流育成之聚集基地。107年「看家戲再現」的演出,有了上述的主客觀條件加乘,也就更令人期待。

薪傳歌仔戲劇團挑選了人間國寶廖瓊枝老師早年與陳昇琳老師演對手戲的戲齣《斬經堂》,這齣劇目曾因劇中殺妻、砍頭的劇情,以「違背善良風俗」之理由而名列「禁戲」,儘管觀眾喜愛演員詮釋角色心中複雜情緒而外化出的唱、唸、做、打表現,但畢竟「愚忠愚孝」的殺妻情節,著實難讓觀眾認同。此次「看家戲再現」的機緣,讓薪傳歌仔戲劇團從文本出發,落實如何在保有史實及戲劇效果的虛實之間獲得平衡,藉由老戲新編的方式,重新梳理角色人物的定位,發展出符合當今社會所包容的情感價值。

刻板印象中吳母挾以「大忠大孝」之姿,命其兒子吳漢殺害妻子王蘭英,以成就其復國大業。編劇劉秀庭以「吳母」作為此次新編版本中的關鍵角色,以女性觀點出發,面對家破人亡的吳母,背負著丈夫的遺命,含辛茹苦的把兒子吳漢扶養成人,時光流轉吳漢因王莽遇難出手搭救,獲得王莽賞識將女兒王蘭英許配之,吳母一改原先慈母性格捨棄天倫之樂轉為自私與無情,在劇情推展上也逐步做了交代,面對國仇家恨當前,吳母不得不壓抑自身的情感,深怕與媳婦產生感情,刻意製造「婆媳問題」,等待復仇時機成熟,也為最後要求吳漢殺妻做了合理的角色性格鋪陳。

從史實的角度來看,王莽與吳漢兩者在西漢末年歷史上確有其人,唯獨王蘭英卻苦無紀錄,為了建構自古以來漢賊不兩立,忠孝需兩全的中心思想,推演到了戲劇效果,在編劇的杜撰下有了王蘭英這個角色的創發,經過舞台上演員的不斷洗鍊與詮釋,觀眾也在觀賞的過程中,心理獲得了救贖。過往舞台上最常搬演這個劇目的劇種一是京劇、一是亂彈戲,兩種劇種在吳漢行當應工上就有所不同,京劇是介於紅生與鬚生之間的角色行當塑造,亂彈戲則是以架子花臉誇張的肢體語言來外化心裡的衝突與轉折。回到此次薪傳在重新編寫的角度上,延續了京劇及保留廖瓊枝老師與歌仔戲老生陳昇琳演出的歌仔戲版本,「經堂殺妻」一場吳漢歷經「母命如劍」的內心掙扎,殺妻過程中,賢良的妻子王蘭英瞭解了自身必須成為丈夫吳漢忠孝兩全的犧牲品,在道盡「三不足」(婆婆無人侍奉、未生半子斷香煙、修經死於駙馬)的遺憾之下,趁機奪下吳漢腰間寶劍自刎而亡,此時吳母為了斬斷吳漢對於家庭的牽掛,選擇白綾上吊身亡,目的是將兒子推上為國盡忠之路。劇情落幕於此,看似殘忍且悲劇收場,但編劇卻巧妙的以女性觀點逐步合理化了時代背景下男主角吳漢所需背負的「忠孝兩全」之定位。至於殺妻在一般人所認知之不合常理行為,也就止於舞台上演員精湛的對手戲搬演。

在演員的規劃上,也看出了薪傳歌仔戲劇團的突破與創新,如以廖瓊枝老師接班人之角度看待,張孟逸傳承廖老師過往所飾演的王蘭英角色實為不二人選,但面對戲班需具有傳承與提攜之角色,其捨棄了觀眾所熟悉的苦旦角色,擔任起以老旦應工的吳母,舞台演出上可以看出其在氣口及身段的的用心,其嗓音雖無一般老旦角色的渾厚、高亢、鏗鏘,但其原有的唱工優勢,融合了角色內心的衝突轉折,反映在做表上,無論是愛子心切的母親、冷漠無情的婆婆、背負國仇家恨的遺孀,透過肢體、身段、眼神的表現,同樣震懾人心,成就新編創作文本中骨幹的定位,戲裡戲外著實成了關鍵人物,也看到了身為劇團新任團長的勇於突破與創新。王蘭英一角則由同為廖瓊枝歌仔戲傳習計畫第二屆結業藝生、現任薪傳專任團員王台玲飾演,有別於過往其較常飾演的花旦類型角色,王蘭英角色以苦旦行當來應工,其演出資歷豐富,這個角色也並非第一次飾演,詮釋上王台玲明確掌握人物性格,從一個端莊賢淑的王室公主,婚配後以家庭為重,盡心侍奉婆婆與丈夫,面對婆婆的冷眼相待,其內心的不解與無奈,王台玲透過身上的做表及臉部的表情詮釋到位;「經堂殺妻」一場更是唱、念、做、表完全展現,唱腔上的如泣如訴,字字句句唱進觀賞者的心坎裡,身段上水袖延伸了所有內心的悲苦,跳盤坐及跪步更看見王台玲紮實的基本功力,也讓觀眾跟著王蘭英角色所面對的遭遇抱以無限的憐憫與同情。演出上同樣突破以往擅長的文生角色的江亭瑩,演繹吳漢這個角色著實讓人驚艷,畢竟吳漢這個角色設定是一個武功奇強的武將,回歸戲曲角色應工是個紮靠的武老生,為了讓舞台個人物形象有所層次,江亭瑩並未以髯口傳統造型出現,行當詮釋更貼近武生,唱念的基本工本就難不倒多以文生演出的江亭瑩,紮靠演繹意氣風發的將軍,到經堂帶劍殺妻的悲憤與堅定,身段上所展現的工底,更讓觀眾看出其對於角色人物的用心與對自身舞台呈現的要求與突破。

薪傳歌仔戲劇團透過「看家戲再現」的計畫,一齣《斬經堂》的老戲新編,無論是文本抑或演員的設想安排,在在看出劇團用心傳承的核心價值,也讓人更加期待下一齣經典劇目的再現與傳承。

《斬經堂》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8/06/10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