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編加分,扣人心弦《刺客列傳─魚腸劍》
6月
17
2013
魚腸劍(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2次瀏覽
魏婷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學生)

成軍兩年的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附設青年歌仔戲團(以下簡稱附設青年團),以《穆桂英》一劇演繹骨子老戲,初試啼聲即造成話題。之後,陸續推出氣勢磅礡的《大鵬鬧宮》,展現唱功與身段的文武雙戲《棋盤山》與《天地情》,乃至今次與大家說好不見不散的《刺客列傳─魚腸劍》。受人矚目的團體,果然,亦未令人失望。

這齣戲的劇本,由一心戲劇團提供,多年前該團也曾公演過。此次附設青年團經呂瓊珷導演重新修編,極具巧思刻劃每位劇中人物的個性,引領觀眾看戲之後,留下更深的省思。導演將專諸定在孝子身份,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只為了一舉成名蔭娘親,從最初的考場失利,終日酗酒毆妻,導致氣死娘親,而後發憤圖強,卻選擇賣命刺殺王僚,最後賠上性命終了。在今日看來,或許愚忠愚孝,但劇終有別於一心戲劇團的結局,收在感人的母子情上,實為可貴。

導演重新刻劃,不同一心戲劇團版本的另位人物是吳國殿下姬光,原先也屬令人同情的善者,在被皇兄、皇嫂奪取江山後,慘遭追殺,幸遇楚國伍員將軍相救,這位救命恩人為他奔波找尋忠烈之士,但最後落得「一盒金收買一條人命」的惘然,望著倒地而亡的專諸,留下「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感慨。眼見於此,不免感到姬光這位儲君,當形勢逆轉後野心也跟著變大了,若要連結古今中外的歷史與時事來延續,或許會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

音樂設計方面,此劇皆用傳統曲目,特舉一例:第一場〈龍門關〉與第六場〈魚腸刺毒龍〉,文場主領選用【台南哭】來呈現,明顯與一心戲劇團新編【魚腸劍】軍歌式曲風有所不同,此哀戚旋律更能營造壯士一去胡不歸的氛圍。當然,在悲傷故事下,同樣有令人發噱之處,一場「阿三賣豆花」與「薑母鴨霸王」這一強一弱之對決,讓觀眾笑聲連連,重新編寫後頗有畫龍點睛之效。

整齣戲,看得最令人血脈賁張的,當屬專諸刺王僚。附設青年團捨棄傳統戲曲以往的武打套路,改用現代話劇或是電影、電視寫實手法的近身搏鬥,來讓為求活命必須全力致對方於死地的這兩人,相互角力,除了增加演員的肢體動作與戲劇張力外,觀眾的心更隨著演員於扭打過程中,因情況危急而糾結不已。這是一個成功的嘗試,在傳統中添加創新元素,畢竟,要在戲曲裡見到「剪刀腳箝制術」並非容易。

因附設青年團人數受限,必須一人分飾多角,在趕場與角色轉換過程中,學員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不過還是有些小失誤。在第三場〈龍歸滄海〉中,燕昭霓計謀獻上毒湯藥給老王時,為要趕接下來的哭靈場景,或許小旦忘了將紅鞋換上白鞋,以致視覺為全幕白色的場景,突有一雙顯眼的紅鞋映入眼簾;但筆者卻願解讀成,燕昭霓故意穿著紅鞋哭靈,藉此形成「白中一點紅」的強烈對比,暗喻其想成為王妃的心機顯見。

第二場〈龍困淺灘〉專諸由街道轉入武科場時,因學員要先下場,待換景幕起再上場,下與上的方向不同,導致停頓了些許時間,觀眾不知發生何事,原來是要等專諸就定位才能再演下去。於此,筆者有些建議,可讓專諸直接在場上唱最後一句,待唱完剛好轉身,幕起,進入武科場,免去下場再上場,時間上稍有趕不及之處。

燈光與音控方面,姬光出現多次麥克風問題,燕昭霓與王僚被殺身亡後,因為場上還有其他演員仍在演戲,燈光無法轉換,變成死者會自動起身步行下場,雖然觀眾也知此人已亡,但觀戲的過程,這些「突然」,難免中斷情緒。建議可讓燈暗演員再行下場,或使用中隔幕將場景分割,情況應該會好些。

總之,成就一齣好戲,需要動員台前幕後許多人力、物力,這十三位喜愛歌仔戲的熱血青年,不怕苦、不怕累,跟隨老師日以繼夜排戲、練功,只為向傳統戲曲致敬。期許附設青年團在未來能有更好的作品表現,吸引更多年輕學子加入,學成後到各處生根發芽,藉以培養優秀觀眾,讓我們一起為歌仔戲加油。

《刺客列傳─魚腸劍》

演出|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附設青年歌仔戲團
時間|2013/06/09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