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維持日常演出營運的歌仔戲班,除了所謂文化場的公演戲得依主辦方需求特意講究排練外,一般的民戲仍以「做活戲」為演出主流。「活戲」的特色在於沒有寫定的劇本,在講戲先生情節大綱安排下,演員以其自身的表演功力與對手的默契即興發揮,每每被學者譏評結構鬆散,表演內容粗糙。其實活戲的演出並非如表面所見那般隨性自由,不論演員或樂師都得在套路程式的基礎上互動,讓演出不至於天馬行空不知伊於胡底!
歌仔戲在揭舉精緻化大纛數十年後,衍生的問題是過於強調完整的劇場呈現,演員習於照本宣科「做死戲」的訓練,漸漸失卻觀照全場即席應變的能力。於是有林鶴宜多次讚嘆活戲演員的演出質地與舉手投足所展現的厚度,大聲疾呼提醒重視「活戲」的表演美學;劉南芳更製作「重返內台-活戲系列」請來身經百戰滿腹戲文的資深專業演員,具體復刻內台活戲風采。
循名究實,從死戲、活戲的不同稱謂,已隱然有以一字定褒貶的意味。活戲要精彩演員的表現居功厥偉,既言「活」,自非一招一式的模仿學步,前輩藝人的訓練養成背景與今日差異甚大,新一代的歌仔戲表演工作者該如何跳脫既有框架,習得場上的自在與安然?海山戲館多年前(2006年)曾與飛鳳儀劇團合作辦理研習,強調「以死戲的方式學習程式,以活戲方式訓練靈活的即興反應」;可惜研習過後未見持續發酵滋長,劇團也未就此多所著墨。
棲身嘉義民雄的正明龍歌劇團,安靜的隨從劇種起落走過內台、廣播、外台錄音班種種變貌,年輕的兩兄弟接手家族老劇團,銳意作為積極尋求新的可能。首次遠征台北挑戰都會觀眾的是新製作《阿公的話》,搬演民間戲班處今日現實的困窘。因時代遷異有太多外台民戲戲班在默然中悄然失卻行蹤,類似題材的作品隨處可見幾已無新意可言,但劇團為展現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大膽選用純活戲的本色面目做售票場演出,號稱兩天三場戲場場不同,藉以顯示外台活戲無定本的真貌。據筆者側面了解,三場戲的主軸架構其實變易不大,先藉戲中前輩指點學戲囝仔告知觀眾相關的習俗或禁忌,再安排八點檔式煽情的親情糾葛、戲中成員理念衝突等可能存在但被誇張呈現的爭執,最後以老班主車禍辭世導引出戲班存廢的三種可能。
演員是活戲成敗的最大關鍵,劇團請出老師輩的呂雪鳳跨刀主演。呂女士歷數十年的舞台磨練,現場操控自如的表演功力毋庸筆者辭費;俗語、諺語、順口溜……,順手捻來流利暢達,連後場「打破鑼」的柯銘峰老師都能隨勢助演。但也因即興成份比重過高,演員表演的自我成色往往蓋過劇中扮飾的角色,屢屢跳出戲外與觀眾互動,雖能引領全場觀戲氣氛,卻無助於演出節奏的掌握。而年輕的演員火候不足,又沒有劇本可供依傍,默契反應遠不能及,完全無法遮掩對戲時的生澀與尷尬。且為留予即興表現的空間,情節大綱無法為劇中人物性格或情節推衍鋪陳層次,每每興之所至便或此或彼,全然經不起理性的剖析,徒留當下不知所以的情感渲染!
年輕人願意為傾心力歌仔戲效命,絕對值得喝采與鼓勵;但就戲論戲,《阿公的話》究竟為何而做?為誰而做?為何要做活戲?為何選擇室內劇場呈現?為何……?勇敢向前衝未必是唯一的選項,或許該是時候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經營劇團做歌仔戲的初心!
《阿公的話》
演出|正明龍歌劇團
時間|2013/10/04 19: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