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與追尋《人間煙火》
11月
28
2013
人間煙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0次瀏覽
林卓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人間煙火》為香港劇作家潘惠森所寫,劇情描述一群不同年紀、職業的人為達到目的各自出走、追尋,因而相互遇見、交織的過程。2009年在香港首演,今與香港導演司徒慧焯合作,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再度搬演。

此次劇組將戲劇廳設置的觀眾席與舞台區置換,如大型雕塑的土石流景象構成舞台主要視覺畫面。由於原先觀眾席的動線以及階梯式設定,因此演員的進出場位置變化多樣、表演區塊縱向層次分明,從絲瓜棚、高處投影到地面軌道的設計,舞台空間運用多元且新穎。空間上的高低落差使角色在相互追逐、尋找對方以及各種跌落摔倒的路徑中富有流動性和緊張感;進出口的多元選擇強化了劇中角色離去及再次出場的驚喜期待和難以預料,切合劇作本身非線性敘述、分幕多和時空切換頻繁的特點。

演出前段為勾勒時空背景、角色訴求和相互關係的鋪成,每一個片段都略為短小。導演以特殊的燈光效果、音效和抽離角色後演員肢體質地的變化(先緩慢退後幾步再加速前進離場、在時空之流中用漂動的身體質地位移)作為每一幕之間的轉場,產生非寫實的魔幻地帶。肢體動作是形塑此劇調性的重要元素之一,若演員能在肢體運用上表現得更穩定(例如精準地切換寫實表演和換場設定的「緩慢移動」、蝶影癱坐在火腿臂彎以及眾人在舞台上「漂流」時的一連串動作可更自然流暢),以及改善在一些技術點上稍大的聲響(臺車在下舞臺軌道啟動時的聲音),相信欲在某些片段塑造出的魔幻氛圍能更有效果。

透過劇中人物之口,將劇本對於現世生活的關懷與笑嘆,時而以精準詩意的語言說出(如飛機師說行李箱裡「感情」那格是空白的、買「熱情果」是想補救,但卻已經過期。);時而以市井方言(台語)、他國語言(廣東話)以及連珠炮式的不雅字彙表現,突顯出角色的特質之外,也削減了單一地域性和特定社會階層的限制,成為普世眾生對於生存的追求與自我價值反覆定位的確認過程。

劇中不斷出現的意象是「旅程」:空中倒吊的火車、投影幕的列車影像、角色的職業和遠行的動機。如做導遊的蝶影、總是昨天與今日/白天和黑夜重疊的空服員Mega和飛機師;欲逃離原生家庭而出走的阿德、到處奔走找尋阿德的火腿、為印證「畢業旅行」這段記憶上路的蒲英。帶著各自理由邁開步伐的眾人,使原本看似不相關的人事物因而相遇,迸發情感的連結:依賴、相信、衝突、辯論、對立與原諒,以及一同面對大難(巨浪)來襲時的相互牽引與扶持。

此劇在舞台調度與空間使用上深具特色和巧思,劇末在觀眾席的機關設計打破鏡框式舞台制式的觀演角度,從觀眾席裂縫中央透出的光亮成為劇中人物最終所歸。已知的方向與純粹的光亮處,比擬著一同度過苦難的這群人,對各自的追尋已有所領悟且更堅定地前行。即便巨浪沖刷(大難)之後可能帶走曾經的擁有,然而風平浪靜後顯現出來的是更加純淨的情誼和心境。就像劇中提及多次的話語:「向後走,是為了向前走得更遠」,回頭追溯曾有的記憶片刻,肯定自我追尋的初衷,因而獲得更有勇氣朝光亮處前進的堅毅之心。

《人間煙火》

演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時間|2013/11/16 14: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情看似荒誕不羈,帶有一份對現世批判的意味,卻又藉著角色,在大食、創造「人間煙火」的同時拼湊了許多殘酷的社會現象。(徐亦德)
11月
19
2013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