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這樣討論愛情嗎?《愛情剖面》
3月
03
2014
愛情剖面(許斌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0次瀏覽
傅裕惠(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首先,我沒有排拒裸體演出,同時我也著實深愛著此番演出的這批演員。他們的質地如此獨特,獨特到我無法想像台灣有哪一齣原創文本足以與之對話。難道,就是挪借國外經典或是劇作嗎?也許。上一回的《沃伊采克》和《Preparadise Sorry Now》不就如此!?這一次,埃梅劇團導演迪麥可更進一步,直接拼貼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本;一齣是法國十八世紀喜劇《爭執》,一齣是當代英國新文本作家肯恩、也是直面(極端)劇場的劇作《渴求》。在導演相當有種有膽的執行處理下,一座亞當夏娃的「新天堂」變成「惡土」,而猶若「仲夏夜之夢」的情愛實驗,變成導演與演員調度理性與能量的天平。

若就傳統戲劇建構的立場來談,我無法同意導演如此截斷拼貼這兩齣劇作──至少是馬里伏(Pierre de Marivaux)的原作──原有的角色脈絡,然後再花一番力氣,重新組就一個視覺、肢體與語言的表演文本。從《愛》劇前半段呈現的對話結構,我們不難發現導演試圖埋伏兩組角色的脈絡與線索;例如當演員胡書綿面對鏡子時,背景音效播放的獨白,似乎就是《渴求》的文字。但回溯開場時兩個《爭執》劇中的主角,身著法國貴族服裝,在黑暗中的高調對話,那顯而易見的文化錯置(或說不適),便令我不安,然而,我也無法從表演風格的線索讀出導演任何反諷或批判的企圖。或以中場為例,當兩組裸身的戀人彼此衝突一觸即發的當下,演員陸弈靜飾演的角色高呼再也看不下去了,全組演員旋即換場卸妝;文本脈絡的轉接過於一廂情願,編導只得借助後設現實來消解原先建立的虛構世界,略有便宜行事之嫌。

最吸引我的,依然是演員們在轉場時的動靜。不盡相同的裸體暴露與情緒表現,在《渴求》的文字裡暫時獲得應有的位置。我無法判讀此時存在的是演員自身?──因為他們看來是如此坦然於當下──還是編導費力建構的角色脈絡?《渴求》那四位只有符號沒有身分的角色,複製於其他四位沒有台詞的演員;《爭執》裡那四個被實驗的年輕戀人,現在變成叛逆憤怒的聲音,不斷控訴與告白。對比裸體的呈現,此刻的轉換頗為巧妙,因為先前的裸體,似乎成了性別表相,我能讀到導演欲求辯證愛情的努力。只是,在這樣有限又刻意的設計下,《爭執》的文字幾乎無法適當詮釋(例如角色狀態若如原始,而台詞表現的個性特質似乎無法周全那樣的邏輯),裸體表演像是概念的狡辯,是劇本被剝皮肢解。然後我不禁想問:為什麼是馬里伏?為什麼選《爭執》?單純《渴求》不行?

我又想怯生生地問:那麼何不自己寫一本? 事實上,即使如肯恩的作品,他筆下的角色依然有其獨特的脈絡和背景,而這次台上的八位演員,也有難以取代的特質與能量;我不解的是,為什麼這次整體呈現的想像力和音樂性,沒有上回那齣《Preparadise Sorry Now》 來得讓我驚喜?是不是原本文字的脈絡變成這次的束縛?還是原典原作的陰魂不散?

馬里伏的原作本就以性別戰爭作為表現的情趣,虛構或擬真的情調也是以世俗的價值觀為本; 肯恩劇作的角色源自台詞,若急於詮釋或表現而忽視文字空間的伏筆和想像,難免兩造玉石俱焚──這還是比較壯烈的說法。幸福的是,編演創作群始終把持著能量與激情的平衡,演員的高度自持,展現了理性和當下飽滿的能量,特別是幾位年輕的演員們。也許,舞台設計的選擇早已將舞台讓給了演員,他們的義無反顧讓這齣戲得以勉強梳理出一個粗略的輪廓;信或不信,懸乎一念,我想我有試著追隨他們,隱約見到彼岸。

《愛情剖面》

演出|法國埃梅劇團
時間|2014/02/28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渴求》原劇設定四名演員繁複的多聲交響、情節暗喻,被拆解為八位演員的孤獨囈語。相對於《爭執》強烈的情節性,這幅「去故事性」的當代愛情失樂園,或許正是導演想要訴說的主題。然而這樣缺乏變化的圖景,也讓莎拉肯恩充滿矛盾的話語,迅速失焦。(鴻鴻)
3月
03
2014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