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資本主義何干?《買四送一》
4月
09
2014
買四送一(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0次瀏覽
薛西(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部無力回應、批判、進擊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作品。或說,它究竟與(批判)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何干?

「四段人生告白

預言不可知的未來

買四送一

消費N次方

墜入高速資本化的荒誕時代」--《買四送一》文案

會將它扯上資本主義、消費社會,是因為無論演出文案、媒體報導,包括〈中國時報〉、〈青年日報〉等,劇團均自揭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意圖,並傳遞出批判的戲劇行動意涵,但在這個一百一十分鐘,五個人物輪流、單獨登場的單調時空裡,我卻完全接收不到類此的批判意識。

劇中,到了第四個人物登場,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一家人:握有醫學美容連鎖大事業的奶奶、遭囚禁半年研發藥物的科學家父親、使喚外傭的留法名媛母親、家中唯一的魯蛇叔叔,以及獨生女嘉嘉。最後一場,當嘉嘉架起錄影機,自述愛上女同學,與家中大人對她漠不關心的心情,自此,唯一堪稱清楚的雕塑只有「這是一個疏離、彼此淡漠的家庭」的憂鬱圖像。那麼,演前的文案、各式宣傳中,言之鑿鑿的「高速資本化」、「消費」,或是「五段赤裸裸的告白,以消費為意旨,反思資本主義結構」 在哪裡?

的確,從這些角色設定並非缺乏可以彈射、回拋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元素。譬如,魯蛇弟弟接到一通成為藥物試驗者的電話,讓他以為找到躺著賺錢的門路,豈不知,那個刺激消費欲望的新藥物「M1」,就是他的科學家哥哥發明的。譬如,整型、連鎖醫學美容中心之設定所能彈出、衍生的跨國資本流動、消費文化與身體等課題。但當相對的言說框架沒有架構出來,就讓人完全感受不到舞台上丟出來的各種語詞、姿態、扮演,究竟是要把我們帶入什麼樣的語境?是要講資本主義還是消費社會(這兩組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是要從階級講還是從全球化講?是要回顧還是要預測?凡此種種的框架設定,沒有一定的標準可循,但它會反映創作者對主題的認識、理解,也形成給觀者的視窗。

《買四送一》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面容是模糊乃至匱乏的,創作者的態度不明,於是那些費力調度出來的語詞、姿態、扮演等應然富有創造性的行動,一一失效,通通碎裂(莫非是要從這一點表述資本主義無孔不入的侵入、覆蓋?)。

倘若不把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帶入理解的空間,如前所述,我還是只能看到「這是一個疏離、彼此淡漠的家庭」的憂鬱圖像,以及稍可加上「成功/失敗」的人生對照,但這些意涵由於都落於極為泛義的「價值觀扭曲」的比較平面,一樣有架空「言說框架」的問題。種種陳義僅通過薄弱的人物關係聯繫(只是因為第四場的叔叔直接說破了這層關係)終致未能舖成,而演員帶mic、象徵性與功能性皆貧弱的舞台(只餘分隔前/後台一途),以及令人期待的音樂設計「生祥樂隊」更像是過場音樂、寫實音效的執行者,乃至調度單一演員的多角扮演,也不若《我的妻子就是我》時的滑行、轉換來得順暢等等構成上的脫落、割離,《買四送一》於是失速。

《買四送一》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4/04/04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館果酒禮堂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法明確看出創作者欲談論或批判資本主義或消費社會的哪些部分。每段表演若分開來看,對於角色生命的感悟皆刻畫得相當細膩動人,但合併起來卻又顯得曖昧不明。 (陳志豪)
4月
04
2015
杰哈與朵琳的雙聲對話,使得故事的形狀被重新構建,讓我們在這段跨越半世紀的關係中,看見思想的碰撞與生活的協商,聆聽對愛情本質的深刻探問,感受死亡與離別所激起的深沉情感。
5月
22
2025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