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歷史認同辯證《眷戀何方》
12月
30
2019
眷戀何方(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3次瀏覽
江岱軒(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因應都市計畫及眷村改建政策,許多老舊的眷村在拆除中走入歷史,亦或在規劃下成為眷村文化園區。對政府而言,實體歷史證物的留存即達到了延續眷村文化的意義;然而,依附在眷村建築與空間上的記憶與情感又該如何被訴說與理解?與眷村生活維持著不同距離的跨世代族群,如何看待眷村場域內涵的質變?

這些隨著眷村消失、住民遷徙而飄散的問題,由《眷戀何方》以教習劇場的形式溫柔而堅定的提出──從劇中角色爺爺林凱、兒子偉強與孫女憶如開展出三條敘事路徑,呈現跨世代族群對於眷村記憶的認知差距,幽微刻畫出不同世代難以同理彼此之掙扎、困頓與失落。

戲劇開展之初,引導者說明觀眾族群為高中生之設定,並藉由靜像題目的練習,定調教習劇場的參與式互動模式。時間軸上,首先拉回1949年──國民政府大撤退的時間點──發下象徵身分證與行李的卡片,讓觀眾自行決定身分以及欲攜帶來台的物品;觀眾在此化身為彼時渡海來台的遷移者,體驗在倉促中離家的慌亂、航行過程的磨難和前往異地的不安。伴隨著引導員的敘述,接續政府來台興建眷村後的生活情景,眷村太太們自在流轉於飯桌之間,輕巧地談論生活中沉重的種種,演繹眷村家庭之間的緊密關係。戲劇至此細膩地鋪陳出眷村居民來到臺灣的歷史脈絡,描繪眷村獨特的空間特色及其衍生的生活樣態。

此時,偉強以獨白方式進入敘事當中,說明收到搬離眷村通知後,其父林凱不願離開的難題;引導員利用舞台空間中的照片、地圖、家書等物件點出角色生命與眷村緊密交織的關係,對比行李箱中可攜式的物件,筆者深刻感受到那些攀附在眷村之上的情感和記憶,才是林凱爺爺難以捨棄的不可承受之重。戲劇的兩難衝突,來自於偉強的女兒憶如申請到眷村駐館藝術家的機會,利用水交社文化園區的空間作為藝術展演的呈現。憶如展出了眷村拆除的殘破景象,試圖以當代角度詮釋、凸顯1949年大遷徙歷史背後人們的無奈和茫然;然而,爺爺卻無法接受這樣的解讀,對他來說,眷村的回憶鑲嵌著金邊,永遠象徵著愛、力量與團結。

因著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眷戀,爺爺無法以客觀的眼光正視歷史的陰暗面,同樣地,立基當代角度的憶如亦難以感受眷村生活的往昔光輝。而偉強身處於兩個世代的交集,也面臨難以溝通和取捨的抉擇。對於眷村歷史的解讀只是引子,筆者認為,跨世代三方的歷史理解和隱藏其中的身分認同之辯證,不正是當今社會難以忽視的叩問嗎?

當極端的政治價值觀撕裂社會、使彼此成為無法企及的孤島時,《眷戀何方》以柔和的口吻提醒著:我們都帶著過去的故事持續向前──而這個故事的脈絡關乎著1949年遷徙來台的上一代,關乎著任何先來後到於這塊土地的人們扎根的歷程。故事中的每一個觀點都沒有對錯之分,每一個觀點都值得被傾聽與同理。

戲劇末尾,觀眾以選邊站展現對三方立場的同理,彼此的分享填補、擴增了角色的敘述,呈現出真實世界中多元觀點的衝突。在教習劇場的戲劇結構中,觀眾游移在觀者、參與者和學習者的角色之間,時而進入表演的內在框架中成為他者,時而在參與中擾動戲劇的推進、又或回到自身身分提出觀察──過程中的反思、疑惑和批判,一一擊破了個人對他者立場偏見所產生的不安。即使他人與自己凝視的方向不同又如何呢?意識到彼此的眷戀其來有自,我想,便達到對話與理解的初衷了。

《眷戀何方》

演出|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9/12/08 14:30
地點|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排練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同《眷戀何方》的帶領過程,我也不禁同步在思考:在既有的教習劇場形式之外,我們要如何更無形地運用策略,如同尋找眷村當代意義一樣,找回教習方法裡更有機的「劇場」可能?(黃馨儀)
12月
30
2019
餐桌劇場《Hmici Kari》中的主要人物Hana選擇回到部落銜接傳統的過程,正是不少現今原住民青年面臨的境遇,尤其在向部落傳統取材後,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裡開闢新的途徑,一直是需要克服、解決的難題。
5月
20
2024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