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歷史的碎片傾倒而出《戲中壁X》
10月
18
2021
戲中壁X(林育全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4次瀏覽

何玟珒(社會人士)


《戲中壁X》的故事由青年劇作家和筆下人物的對話展開,青年劇作家這個角色以台灣劇作家簡國賢之生平創作了劇本,筆下角色(或者說歷史上的受難者鬼魂)自虛構的時空被重召回劇作家眼前,與之討論歷史和自身價值存在的問題。

《戲中壁X》全劇共有四位演員,在換幕之間幾乎沒有太大地更動舞台布景,面對舞台左方是「現實的空間」,劇作家的書房和他倉庫般的資料舊紙堆;舞台中央及右側是「虛構的時間」,劇本中所呈現的過去都此展現,觀眾能看見宋非我、阿賢和阿賢之妻惠子三人的人生際遇。而舞台後方的牆面則被置放了投影牆和紗幕,隨著劇情的進展,如紀錄劇場的手法那般展示史料:簡國賢與宋非我的合照、簡國賢與妻子的結婚照、《壁》上演時的剪報、簡國賢的判決書⋯⋯。

劇本中的時間從年老的宋非我和惠子相遇,惠子自衣櫃中拿出收藏多年的信件與《壁》之劇本開始回溯,回到三人初排練《壁》的二二八前夕,隨著時間依序進展到教授阿賢夫妻的國語老師被捕、阿賢的地下黨人身分被發現因而流亡、惠子不堪特務騷擾而裝瘋賣傻,最終劇本的時間停在阿賢被行刑之時。

在戲劇當中,可以看到諸多指涉其他受難者和受難者家屬的細節:惠子在劇中所跳的舞是詩人雷石榆寫給舞者妻子蔡瑞月的〈海燕〉一詩,雷石榆在1949年以匪諜之名驅逐出境,蔡瑞月曾被關押到綠島監獄,出獄後仍受特務監視;劇中台詞「我以為匪諜是一種蝴蝶。」,實際上出自湯守仁之子湯進賢的口述記錄,湯守仁是阿里山鄒族政治菁英,在1954年因高砂族自治會事件與高一生等人一起被槍決;劇中未曾露面的國語教師「畢」老師,其實也是「壁」老師,在1949年因郵電案而入獄的受難者曾說過,以前的國語補習老師計梅真教過一篇叫〈牆〉的文章。【1】不同的受難者故事被剪裁、縫入《戲中壁X》的劇情中,觀眾得以從中窺見過去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圖像。


戲中壁X(林育全攝影、提供)

個人在《戲中壁X》當中有三個印象特別深刻的畫面,一是阿賢在山區逃亡的場景,舞台上空無一物,指有演員默劇般地在舞台上翻過不存在的山、鑽過不存在的洞穴、撥開不存在的樹叢、涉過不存在的河⋯⋯表演的背景音是黃瑋傑輕快的歌聲,彷彿這樣苦難的逃亡是一種輕巧的旅行。劇中的配樂給人的印象並不沉重,恰與深沉的劇情為對比,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一輕一重的安排,調和了戲劇的整體氛圍,所以讓人不會心裡難受地想別開眼,不去正視這樣子基於沉痛史實改編的故事。

二是阿賢在獄中被刑求的場景,隱形的加害者、看不見的施虐舉動,觀眾只看得到演員受苦遭難的身體表現,拉扯、拔指甲、痙攣、癱軟……演員的四肢和軀幹被看不見的力道折凹,苦痛於焉具體成形。遭受刑求的身體回到牢籠中,受難者以血在己身書寫隱形文字,無字血書遍體,紀錄一切苦難。看到這一幕,我想起胡淑雯的句子:「身體是經驗的容器。恐懼威脅與疲憊疼痛都在這裡。」【2】

三是惠子自虛擬的時空現身,詰問劇作家的場景:燈光自上方投下,在舞台上形成一個巨大的X將舞台四分,劇作家和惠子分站兩側,惠子問劇作家:「我在你的筆下就只能這樣嗎?裝瘋!你要不要看你的劇本上面是怎麼寫我的?」,而劇作家如此解釋:「唯有如此,你才能不受特務的傷害與侵犯。」,關於白色恐怖的創作之多,而大多的小說與戲劇中都有一名在兒子、丈夫為理想捐軀後,刻苦而貞潔的母親及妻子,遺孀的形象在不知不覺當中彷彿被定了型,一個貞潔守寡的妻子彷彿成為烈士捨棄性命與自由的獎賞,是的,這對某些人士來說,定是一個安慰美好的結局,但若我們細察史實、若我們去看那些沒有被簡化或美化的故事,我們會看見不少改嫁的女人,嫁給特務或警察的女人。為了存活、為了保全家族,遺孀們有著各式各樣的選擇,不必然偉大或渺小。在這一段戲中,燈光不時變化,有時是X、有時是一條直線,橫在兩名演員之間如一道牆,劇作家始終沒有越過線,反倒是惠子在走位上穿越了那條虛實之隔,向劇作家、向觀眾說話,也許惠子的發聲是在告訴觀眾,受難的女性並不是失語的、並不是能被相同的模板套用的,她們有萬千面貌,諸多話語要說,那是白色戒嚴時代的另一種聲音。

《戲中壁X》以後設的方式呈現當代的創作者如何與史料及過去對話,在創作的過程當中進行田調蒐集,反覆思考、辯證、追問歷史真相,然而「真相」難以真正企及,人心複雜難料,記憶與言說紀錄都是反覆汰選的結果,每個詮釋都有其著力點,真假是非難分。饒是如此,去拼湊歷史的碎片仍是必要的,唯有無限逼近,我們才能透過想像和同理去理解過往的島嶼傷痕,溫柔對待歷史在每個人身上所劃下的、深淺不一的那些傷口。

註釋

1、引自陳柏謙,〈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野草》:紀念郵電歸班大遊行七十週年〉,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2572,擷取日期:2021年10月13日。

2、引自胡淑雯在《白色恐怖散文選》的導讀。

《戲中壁X》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21/09/19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戲中壁X》中,鍾喬不只是一名後繼的追尋者,而是以「挑戰者」之姿去叩問劇中人,頗有馬克思主義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辯證傳統意味,似乎彼此都在尋覓啟示的可能,而非等待著被啟蒙。然而X是誰?(簡韋樵)
9月
30
2021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