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王室神聖性,隱喻當代政治《No. 60》
8月
17
2020
No. 6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8次瀏覽

張懿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泰國傳統舞蹈──箜舞(Khon)中,身體有五十九個動作。而我們將創建第六十號。」

漆黑的劇場空間,被圓形銀色裝置包圍的舞台,閃爍著銀藍色光芒,帶來莊嚴肅穆的感受,而舞作一開始,首先投影上泰國傳統舞蹈「箜舞」中,身體的五十九個動作,在昏暗的紅色光線照射下,這些連續播放的照片以宛若肖像的形式,展現穿著繁複且盛裝的舞者,如何將身體的不同姿勢──正面、側面,乃至於背面、手和腳一一展示,在獨特的氛圍中,照片裡的舞蹈姿勢彷彿有了靈光,散發出神聖而不可侵犯到的氣質。直到舞者雙腿向兩側外開蹲坐,形成一個正三角形的穩重姿態,先前繁複的各式動作,突然有了基礎的根基,從正三角形出發,投影上出現的光線,以幾何的形式,將剛才舞者所筆畫過的姿態,抽象化整理成一道道垂直平行或圓弧的線條,集合上述舞蹈姿態的幾何圖像,宛如達文西著名的《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1】圖像,展示出一種宇宙觀與全人意象。

從投影背景螢幕上,這些抽象幾何的線條流轉自舞台地板,線條光束的流動帶來猶如體液般的視覺效果,而兩位舞者走入舞台,背景螢幕打上了「實踐No. 60的六大要素」,從「能量」 (上下升降、組織化、轉化、持續流動)、「暫時的、不穩定的」、「柔軟度,相對性,美麗」、「身體外部空間、過度的關係」等解釋中,舞者為觀眾展示了皮歇‧克朗淳多年修習「No. 60」之後,化繁為簡的抽象元素,他們柔臂畫出圓與曲線,上下圓圈畫弧轉圈的移動,在手軸轉圈處,左右手腕曲折的弧度,運動四肢與身軀的各個軸點(axis),包括手軸、胳膊的互動,為觀眾示範了科學化解析後的箜舞,在「to organize, constant flow, to transform, impermanent, beauty, relativity, absolute, unstable, body to body」的說明舞動中,開啟大家對箜舞的重新理解和想像。

箜舞是泰國最著名的宮廷古典舞蹈,被視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舞劇描繪史詩《Ramakien》的故事(也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的泰國改編版本),傳說此舞源自於阿瑜陀耶(Ayutthaya)王朝 (1350-1767),而這個史詩故事和舞作,也被用來強調王權與天界的結合,建構泰國王朝為羅摩轉世的神聖性;也因此,箜舞與皇權政治緊密扣闔,成為泰國文化中重要而不能改變的傳統。而筆者在過去幾年遊歷泰國時,總對泰國大家小巷隨處可見的國王皇后照片,感到十分驚奇,在與當地藝術家交流的過程中,也理解到皇室在泰國的至高無上地位,任何對國王冒犯的藝術諷刺或隱喻,都可能觸犯法律,而筆者今年帶了兩位泰國學生Thachaporn Supparatanapinyo和Warangtip Singhakarn至蒂摩爾藝術生活節擔任工作坊講師,她們介紹泰國標準舞(Standardized Thai Dance,รำวงมําตรฐําน),【2】是鑾披汶‧頌堪(Marshall Pleak)政府在1930年代末所發明,此種舞蹈被納入泰國六到十八歲學校教育中的必修課程之中(每週四十五分鐘,至今所有泰國人都必須學習此種舞蹈),而舞蹈中的歌曲則講述了泰國政府試圖灌輸泰國人民的傳統價值觀。在箜舞或泰國標準舞的身體實踐中,舞蹈創造了一個共同的身份,而泰國人的身體,正是通過舞蹈嵌入了虛構的歷史,舞蹈與國族主義緊密的合謀,在同樣的意義上,箜舞也成為鞏固皇權與王室神聖性的形塑。而箜舞有著「不容質疑的訓練教規與意識型態,在傳統訓練下,舞者必須以強記死背的方式去複製五十九個動作直到分毫不差的完美狀態」,【3】這樣的規訓方式,讓所謂的「泰國傳統」壓抑了當代藝術實驗的發展,而皮歇‧克朗淳用「解構」來重新「建構」傳統在當代的新生,這不僅僅只是揭露了學院訓練體系的嚴密,而是站在冒犯王室神聖傳統上,擔負著可能在政治上被視為大逆不道的風險。

No. 6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從解構箜舞開始,他將箜舞數字化、科學化、中性化,將每個有著神聖意義的動作拆解成幾何圖形, 從有文明開始,抽象幾何線條一直代表著一種宇宙觀的:達文西著名的《維特魯威人》用幾何的圖像繪製出完美比例的人體典範;當代編舞家威廉佛賽《一道平面,再製的(One Flat Thing, reproduced)》【4】,將舞蹈動作與運動路徑軌跡的訊息,繪製成運動影像,發展了從切入點發動、傳導與同步的動態結構;而在另一位當代編舞家Wayne Mcgregor與Google Arts & Culture仍在持續進行中的《Living Archieve》合作計畫中,【5】身體的組織和運動方式,都成為可被技術編排的形象;而在《No. 60》中,箜舞的五十九種動作被一一分解,重新發展出由身體出發,關於比例、規劃、建築、古典型制的數學密碼,此處《No. 60》的圖像光譜,打破了泰國古典舞與王室價值的不可侵犯性,但巧妙的是,在這些思辨重新組建的過程中,卻又找到一種科技時代裡關於宇宙真理的神聖性(或許是過去的王室神祇讓位給了科技宇宙的未來精神性)。

No. 6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克朗淳繼續創建第六十號動作的嘗試,而台上的舞者雙人跪踏,也讓人清楚看見男生藍色襪子、女生紅色襪子所代表的性別意象,而男繞著女自轉的同時,地面上所有的線連結在一起,此刻音樂轉向當代冷凝的音調,乾淨的舞台上更可以清楚看見舞者身體語彙乾淨銳利,在所有轉折、角度、圓形曲線與中心的配合處,呈現出簡潔的形式,他們以跨蹲的姿勢、動作線條化、幾何圖形化和抽象化的方式,演繹了以泰國箜舞重新組件當代即興的可能。下一個段落,螢幕上的文字和抽象圖型解說,配合著舞者的聲音與動作示範,展示了箜舞(Khon)中身體的五十九個動作,例如「No. 15白喉殺死世人、No 26在臉上噗粉、No. 27Hera在戲水、No. 29微微擺動、No 31預備擊鼓、No. 34半鳥人唱跳俱佳、No 37盛開的蓮花、No. 41大象摧毀建築、No. 51騎馬巡視軍營、No 54天使投擲玻璃球……」等,投影影像分析了數字編碼的動作意涵與文字解釋,而抽象化的幾何圖形,也同時投射在地板上,作為舞蹈空間的地域疆界,兩位舞者在其上舞動,與背景和地板圖像式的畫面鑲嵌,回應了投影的身體展示。而後舞者脫下襪子和褲子重新進場,地板上標記「+號」的流動光束,彷若虛實的交戰,點、線、面、體,這些做為視覺藝術形象語言最基本的元素,在與身體重構的過程中,形塑出新的肢體語彙,此刻白光由上方打下,乾淨地呈現在虛(投影線條)實(真實身體動作)中交融的動作。在令人目不暇給、資訊量爆載的演出現場,觀眾全身上下的感官都必須打開,既要觀看背景螢幕的解釋說明,又要同時捕捉到舞者動態的3D展示,連結這三維空間的立體性和不停流動的精力與動勢,進入了一場身體與思辨的高速震盪。

接著,銀白色的巨大圓形裝置下降,包圍住銀光中舞動的兩位表演者,音樂也轉為重音的電音吵雜聲,舞者拿出大聲公,以泰文呼喊著(來自No. 60中動作的名稱),伴隨著警鈴的呼嘯聲響,既讓人想到香港的抗爭運動,而更直接的指涉,是當前泰國年輕人的抗議現場──在特權造成的防疫破口與受疫情影響而低迷經濟催化下,泰國的世代對立更加的惡化,【6】而克朗淳在舞台上,勇敢地將箜舞的動作與抗爭行動結合,這是在上一段落箜舞去除與王室相連的神聖性之後,再一次轉化其故事內涵,將箜舞的行動成為當代政治的隱喻。

光線再次轉向昏暗,快速呼喊過每個數字有如跑馬燈,反射在白光銀幕上的人形剪影,在循轉暈眩中纏繞成一縷新的意念,這段持續流變的反身檢視,更讓時間與空間往外無盡擴張,而這支作品內容太過龐大,不但只是其所乘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更是交織了國族認同與科技宇宙觀的想像,淹沒一個人的腦袋可以承受的容量……許許多多的疑問與思考在心中激盪著,令人久久不能止息。

註釋

1、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將人體高度分成八個等分,兩手臂張開也可分成相同的八個等分,長寬共六十四個正方形的格子,繪製成一個完美的身體圖像,而維特魯威則是位古羅馬建築師和工程師,曾經寫下《建築書》(De Architectura)──現存最古老且最有影響的建築學專著。

2、這種圍繞圓圈的社交舞蹈,是以四步舞的方式,加上大家熟悉的泰國舞蹈中,彎曲手臂、手軸和手指的姿態所組成。

3、根據演出節目介紹。

4、請參考「同步物件(Synchronous Objects)」網站,網址:http://synchronousobjects.osu.edu

5、請參考此網站 :https://artsexperiments.withgoogle.com/living-archive

6、關於泰國最近的抗爭,可以參考李宗興近日在「菜市場政治學」網站所發表的〈「一起跑吧!哈姆太郎Khrap!」及泰國學運:在抗議活動中跳舞只是好玩?〉,網址:https://pse.is/T3NYH

《No. 60》

演出|皮歇.克朗淳舞團
時間|2020/08/09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說《No. 60》是墊基於傳統的創新,不如說皮歇只是回到箜舞被創造的年代,並在一個平行時空下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箜舞。從這個角度觀看,傳統或創新成為無關僅要的命題。取而代之的是,皮歇不斷抵抗統治者所下的定義,並積極找尋作為泰國人的國族認同。透過《No. 60》,皮歇直指了僵化的核心:權力。(李宗興)
8月
17
2020
從研究泰國傳統舞蹈箜舞(Khon)五十九個的動作開始、要創建第六十個的《No. 60》,是皮歇.克朗淳的二十年磨一劍;這一劍,不只解剖了箜舞、破除了傳統舞蹈的神秘,同時也開創了一個面向當代的基礎、一個具啟發性的方法學。(吳孟軒)
8月
14
2020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