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屁的暴力《狂放屁》
4月
08
2016
狂放屁(台南大學戲戲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1次瀏覽
羅家玉(戲劇教育工作者)

2016/4/2 19:30

《狂放屁》是由台南大學戲戲創作與應用學系,第105級的畢業製作。戲全長90分鐘,沒有中場休息。

劇本創作的發想起點為日本劇作家神里雄大的《放屁蟲》,一種如伊索寓言式的譬喻法。「如果一個人渾身發臭又一直放屁,卻還是往沒有屁的方向走去,就是放屁蟲【1】。」而所謂放屁蟲,關鍵不在於牠會放屁的事實,而是牠在放屁的狀態下,卻仍直搗尚未被屁薰臭的土地。放屁蟲的行為本身、放屁蟲行為背後的可能動機、以及放屁蟲個體行為、個人意識與自覺性之間的關係,或更有甚者,放屁蟲的集體行為與社會價值間的關係,是《狂放屁》一劇中,試圖與群眾溝通的多種訊息。而這些拼貼式、彼此衝撞、且近乎資訊爆炸的內容,反映了現今社群網路、媒體報導與社會事件帶來的混亂與雜亂。但細探紋理,實是緊扣最終的核心價值:人類視自身為宰治階級的自大與傲慢(hubris),是屁的事主亦是債主。因此,更大的提問是,在看完戲後的你,一位身為製造屁的主體,是否更有意識的發現屁的存在,以及屁與個人、社會、甚或世界的關係?

《狂放屁》以日本作品為創作跳板,以台灣近幾年與現今正面臨的社會諸多現象,如:環境危機、食安問題、消費主義至上、資源浪費、生態失衡等,串接成一聲接一聲又大又臭的響屁。呈現的方式則讓觀眾因為響屁組曲的具像,讓人感到厭惡、感到不舒服、感到驚愕、感到不解,而讓人在離開劇場後,不得不去正視、或探源、或討論這些屁的威力。

走進原生劇場,進入眼簾的是以木工搭起的類環狀舞台,取代了原本壁壘分明的舞台區與階梯式觀眾席。舞台是由四塊形狀不同的區塊拼裝而成。舞台中央架起了比四周略高一個階梯高度的四方形小平台。觀眾席則以木工打造,沿著類環狀舞台的周圍,架設了三層由內圈至外圈、由低至高,不僅考量容納人數、也考慮觀戲視野的設計。這般設計,也試圖平衡藝術市場銷售、成本開銷、與藝術消費者需求間三者的平衡。

舞台上被畫出十字般的凹槽空間裡,堆滿了各形各狀的回收物品。第一眼望去,幾乎都是塑膠類。如常見的保特瓶、手搖杯包裝、油罐、外食餐具。其它物品還有紙、衣物、衣架、輪胎、腳踏車!舞台上一顆枯樹,主幹與樹枝以仿樹皮的紙包覆著,其它細小的樹枝則用自然枯枝裝飾。一台廢而不用的舊式電視機,被置放在樹旁。

荒蕪、被人丟棄的成堆垃圾,與手工打造、充滿溫度的劇場舞台並置,冷熱交疊的視覺與感官,相互衝擊、直達腹部。想起了威爾・史密斯在《我是傳奇》(I am Legand)的劇照。主角在水泥叢林裡行走。他是畫面中僅存的人類。他荷槍實彈,欲對付的是因為施打疫苗而成為變種人、嗜人血、吃人肉的千萬個曾經也擁有人性的同類。而唯一與主角威爾・史密斯相依為命、仍保有天性、情感、還有痛覺、對活著仍持有響往的,是一條忠心的狗兒。

《狂放屁》正式開演。演員為四位扮演歌隊、臉上畫有動物圖騰、身著大地顏色服裝、肢體洋溢動物性的演員。他們臉上充滿歡愉,以仿動物的姿態移動四肢、身軀。他們打鬧、他們共存、他們好奇,他們在遠處觀看人群。他們是自然與和諧的象徵。

另外四位演員則代表人類,身穿亮白上衣,黑色褲裝的現代服裝。人類演員負責台詞,交待了人在家庭、社會、環境中的各式關係。這是一個異想的時空,一個今日為室溫五十七度,卻已經比其它日子還有涼意,該多穿件衣服的瘋狂世界。而在垃圾堆裡找衣物避寒的當下,有人正提著掛滿雙手的服飾店購物袋,風姿綽約地走進舞台。她以女王姿態横越舞台,細數手中的戰利品。

一件從觀眾手中接過,進場時便得到的週年慶福袋裡掏出的紅色絲襪,是一部演化經濟學與市場學的實物代表。知識網在演員的傳接與歌隊演員的肢體互動中,擴散開來。觀眾見微知著地跟著故事脈絡,聽聞資本主義的興起、全球市場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消費主義凌駕單純人性,而造成貪婪、欲望、爭鬥,以自身最大利益為考量的惡勢力。正如戲中不斷被提及的「黑暗勢力」,那髒的東西,正在人的體內茲生、繁衍、成長與進化。

兩組演員的身體異化,是十分有意思的處理方式。異化的身體概念,不只是A與B組演員,分別飾演「a/動物 v.s. b/人類」的 Aa不等於Bb的異化。同時也表現了原本為動物的人類,在工業化後,因從事生產與工作的不斷循環,身體從「c/自然與原始的動物身體 v.s. d/機械與人工化的科技身體」【2】。即,A是ac,但異化成d; B是a的演化成b,但異化成d。這樣的複合式異化與演化的概念,呼應了「個人對其身體行為失去控制,而且逐漸疏離他們基本的人性」。【3】

戲裡的原創樂曲歌詞唱著:「好吃呀好吃呀,殺了牛呀吃牠的肉!吃完牛上床去!一覺醒來再殺一頭!切他的肉,剁他的骨!流他的血,住他的地!嘿咻嘿咻生小孩!」初見這印在文宣上的歌詞,看不懂也摸不透其意思。看了戲後,卻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歌詞裡字字穿透表象世界的用心。

身為宰治階級的人類與代表自然、被宰治的牛。人略奪並貪婪地用盡牛的身體。並在機械化的生產過程中,榨乾每一塊每一滴可獲得利潤的血肉。這是血淋淋戳向資本主義核心,將「私有財產權將某種利己主義的特質,強加在人類需要與樂趣之上」【4】的實境。劇中穿著鮮紅上衣與長裙的母親形象,懷胎,卻沒有擁抱新生的喜悅,而是被憎惡和悔恨緊覆,呼應著馬克斯主張資本主義嗜血的本性,讓人耗能並讓人弱智的過程。母親對待尚未出世嬰孩的厭惡,是「疏離的『擁有感』(sense of having)取代『所有的身體感知與智力判斷』」【5】。

懷孕的母親狂打隆起肚子時製造的不安,以及孩子長大後對母親不敬的言語與態度,都是極度讓人不安、有違主流價值、中產階級文化的畫面。而這些不安,卻是戲刻意藉著戲劇的張力,強化「無形的屁,有形暴力」的抽象概念。

戲結束,再次觀看舞台與觀眾席。舞台下方排排站的保特瓶罐、以及觀眾席外圍掛著的酒瓶、黏貼在椅緣的塑膠吸管、各色包裝紙。人,的確是狂放屁的製造者、使用者、消費者。而人,是否在極度製造污染的過程中,成為戲裡成就動物互食,而成為電影《我是傳奇》中,人吃人的末日圖像?《狂放屁》正試著傳達著:自然被污染時,人的生活也被污染了。

「屁」,原先是自然的污染,是自然的現象。「屁」本身,不是問題所在。「狂」的狀態,才是問題的核心。正如「污染,並不是廢料的問題,也不是丟棄廢料的問題,而是丟棄不當或是丟棄過多。」【6】

然而,「狂」,是一種狀態,既然是狀態,就有可能改變,而非恆持不變。

那鑲在電視機螢幕裡的,是一顆大樹。樹下有許多享受樹蔭與光合作用的模擬人型。戲的尾聲,那掀示保護螢幕的行動,延展了原本框住的空間。讓人與自然,連結了更自由、更廣闊的外界與空間。在這樣沈重的戲裡,在戲曲終了,溫柔的提醒著:自然不是野獸,人類不需要用王者之姿馴服它。取而代之的,是找到方式,與大自然共存。

註釋:

1、《狂放屁》文宣品的文案內容。

2、參照 《文化》(Culture),Chris Jenks 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2004年。

3、參照 《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Chris Shilling 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9年。頁,47。

4、同上,頁47。

5、同上,頁47-48。

6、《自然與污染》,Brigitte Labbé & Michel Puech,米奇巴克出版,2004。

《狂放屁》

演出|國立台南大學戲戲創作與應用學系105級
時間|
地點|台南市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