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接之後持續發光的雲門《定光》
10月
22
2020
定光(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3次瀏覽
李宗興(專案評論人)

去年(2019)觀賞鄭宗龍甫接棒藝術總監一職的「雲門舞集」,演出全球巡迴行前演出的《十三聲》,便好奇「雲門舞集」在創辦人退休並傳承給下一代之後,如何成功延續其品牌,以及觀眾印象中的雲門身體美學。相對於《十三聲》的嘈雜多聲,鄭宗龍於接棒後首部全新作品《定光》在宣傳上便以「安靜」為主軸,張玹以舞者發出的和諧人聲模擬自然音效,林強以簡單音律加以協調,李琬玲的燈光設計以反射模擬自然中的散射光線,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圖樣。鄭宗龍創作上的迥變,反應出「雲門舞集」舞蹈美學的傳承,來自舞者長期訓練的身體。因此,《定光》一作實則凸顯了舞者作為《雲門舞集》創作的主體,舞者的身體延續了雲門的品牌與美學。

《定光》的舞台由三面白牆所組成。有別於一般常見的舞蹈作品,舞台兩側除上、下舞台的角落外,沒有空間讓側燈直接照射舞者。相反地,透過白牆所散射出的間接燈光,似乎更貼近自然環境中的燈光效果。而由上方燈光經弧形鏡面反(折)射出的光線,也在白牆上畫出斑斕的痕跡。此散射的燈光設計,使得劇場舞蹈中常見的深層心理氛圍轉為再現自然環境的另一種「劇場幻覺」,揭示了這不是一個關於「人」,或說不僅僅是關於人的作品,而人與環境為一體的世界觀。

然在編舞的手法上,《定光》凸顯出舞者作為「雲門」美學載體。舞者們往往分成幾組群聚於舞台,如前段兩位舞者於下舞台互動,如同林中鳥兒相互嬉戲時,後方舞者們則一致地晃動,並發出蟲鳴鳥叫之聲,宛若林影搖曳,塑造生機蓬勃之感。這種群體與個體之間的散落編排,也往往可見於雲門舞集其他作品之中,如《松煙》中,鄭宗龍獨舞時,其他舞者一致地展示武術姿態,或是《十三聲》中道士與靈魅的關係亦有幾分相似。

而在動作上,《定光》似乎也依循了林懷民後期的發展方法,也就是由舞者自身的長期累積發展出舞蹈動作。《定光》中,可以見到舞者們的身體訓練累積,有的舞者沉著深蹲,略微內彎的屈膝凸顯了深厚的太極導引訓練,有的舞者則強調快速流動的動力,從手部的繞轉,蔓延至其他部位。彷彿呈現了林野中萬物的不同姿態與性格,卻又透過綿延柔軟的力量,和諧地融合在一片風景之中。而在這些動作之中,又加入拍打身體發出聲響的動作,舞者一致地拍打身體各處,製造節奏,在綿延的動作動力中加入了因規律節奏而產生的另一種持續的時間感。

另一個令人玩味的,是舞者不離場的安排。當少數舞者不在群舞或是獨舞的安排之中時,這些舞者則靜靜地臥坐在舞台一角,等待再次起舞的時間。如此的安排或許可以解讀為冬眠蟄伏中的動物,等待著時間的循環,但這樣的安排不得不令人想起美國編舞家瑪莎葛蘭姆的編舞特色。葛蘭姆的作品中,舞者從演出到結束,都不會離開舞台,這也成為葛蘭姆的品牌標記之一。雖然如此的編排不是只有在葛蘭姆的作品中出現,但在七〇年代,雲門舞集創團編舞家林懷民便是以身為葛蘭姆(技巧)學生為臺灣觀眾所知的,如今在接棒給新任藝術總監鄭宗龍後,同樣的編舞手法再次出現於雲門的舞台,令人不得不建立傳遞與承接的歷史感。

以「極簡」、「安靜」為出發的《定光》,呈現了鄭宗龍有別於《十三聲》喧嘩感的雲門美學。《定光》的安靜得以達成,有賴於雲門舞者長期的身體累積,從隊形安排、動作發展,都可以看出鄭宗龍的編舞墊基於雲門舞者的身體,不僅是因為舞者良好的身體能力,更是因為舞者們可以安靜下來的長期身體訓練,讓《定光》得以靜悄悄的發散光芒。因此可說,雲門舞者的身體傳承了雲門舞集的美學,在藝術總監一職交棒之後,作為主體的雲門舞者們,依然持續地映射亮眼光芒。

《定光》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0/10/04 14: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定光》只是常義的自然論,把緣起於「錠光佛」的「定」字之施行義,連結到不時響起的罄音、山上的光景與書法心學的光境,跟舞作結合成一套編舞的語義學,意圖於文化養成,倒退為一種德行化的美學規訓。(陳泰松)
11月
16
2020
在歌劇院大廳繞行的回音相當清脆又流暢悠長,而聲音的共振在此場館環境成為延伸身體動能的助攻。不過,舞者們究竟是聽聲音還是看動作繼續在《定光》的群體中往下跳呢?(陳盈帆)
10月
28
2020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