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語言之外《我這一輩子》
5月
17
2013
我這一輩子(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8次瀏覽

演出:北京/ 明戲坊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3/05/10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

文    簡莉穎(特約評論人)

台灣劇場的獨角戲發展至今, 大小製作姿態紛成。諸如導演Baboo與徐堰玲、魏雋展、謝盈萱合作的獨角戲三部曲,吳興國的一人李爾,梁允睿於藝穗節發表的獨角音樂劇,戲盒劇團的一人輕歌劇,賀湘儀的家族史,彭子玲的女性物語,藍貝芝的勞動場景,邱安忱以及仁信合作社皆搬演過的《我的妻子就是我》,又或者是北藝大表演組畢業必經的獨角戲呈現,這幾年看過如鄭尹真、黃郁晴、竺定誼、陳彥斌等人的獨角戲都是令人讚歎且值得售票演出的作品。普遍而言台灣劇場的獨角戲作品內容廣泛,形式多元,有實驗觀演關係、形式內容合一的作品,也有從演員的生命經驗出發的動人小品。

因獨角戲演出受演員的特色質地影響極大,大部份的獨角戲多少帶有自傳性質,或者說模擬自傳性質,來自北京的《我這一輩子》改編老舍原作,便是以第一人稱口吻向觀眾諸君表述一個小巡警的自傳人生。

這樣京味十足的獨角戲,是我們怎麼樣也做不出來的。它充滿一個地方的風土,包含它獨具特色的語言、演員本身的氣韻、各種爽脆利落的切口(想想《讓子彈飛》),好中文的好韻律,聽在耳裡就是爽,戲劇需要被讀出聲音,怎麼讓它能念起來爽、聽起來爽,這齣戲頗值得借鏡,往傳統文學去尋找對的韻律。在台灣我認為只有田啔元的劇本達到了韻律與內容皆完美的境界。

自稱「沒有青春期直接進入中老年的舊型演員」的演員方旭,身兼編劇,從少演到老唱念做打了一百分鐘,角色塑造好,聲音好,跟觀眾互動節奏掌握絕佳,燈不亮光靠人也夠照明一臺戲,令人叫好!整齣戲到最後的確也透露了一絲悲涼,我說一絲,是因為還不到第二絲。

先轉個話頭,首先不管這批交流的作品搬演老舍、魯迅還是韓寒,對我而言差異不大,他們之於我沒有社會性的意義,我也沒有去深究他們之於對岸觀眾的社會性意義,好比日本人聽到美空雲雀的《川流不息》會掉淚但我只想到江美琪的過期K歌《雙手的溫柔》⋯⋯總之,以觀眾的立場,能談的也只是作品好不好看,打不打的到我而已。

為甚麼說還不到第二絲悲涼呢?我認為好的作品一定可以穿越時代的限制,我第一次讀《茶館》淚流滿面,內容不是問題,令我困惑的是處理跟調度。看了幾齣對岸作品,有些調度和處理對在看的當下我會立刻出戲,但可能對岸觀眾完全不會有這樣的困擾。比如說我開頭數來寶過的獨角戲們,沒有一齣大段使用演員跟錄音對話的手法,但《我》安排巡警方旭跟預先錄好的街上人民對話,此手法出現次數還不少,特別開頭用了頗長時間來建立人物狀態,這個戲的走向是要使我入戲,但跟喇叭對話是不會產生任何幻覺的。

又比如,有的元素運用有趣,但彼此之間的劇場性連結薄弱,如成親拜堂直立長凳鋪紅布當成妻子,方旭也指著紅布跟觀眾獻寶,但接下來某個動作方旭把紅布扔在地上,它就是塊布了,但沒有消弭妻子=紅布的建立,後續的三分鐘我都在想著,歐,你把你的老婆丟在地上了⋯⋯。整台戲說了一生,卻少了劇場性,跟《1988》一樣說書感極重只是方旭動聽許多而已,元素、空間、姿態,有許多道具跟姿態隨演員演繹了一生,但都難以除了在語言之外,讓這個巡警的一生「鋪開」在這個舞臺上,角色自述一生,但除了一直對觀眾說之外,要如何讓它有戲?簡言之,看過了幾齣對岸作品,對我而言都太過白描,看圖說故事,依樣畫葫蘆,少了讓觀眾想像的劇場性,悲就是悲,喜就是喜,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除了緊緊抓住演員活靈活現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憑依的,實在不多。

《我這一輩子》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敲敲莎士比亞親子劇》以馬戲團說書人講述莎士比亞及其創作的戲中戲形式,以介紹莎翁生平開始,緊接著展開十分緊湊精實的「莎劇大觀園」,在《哈姆雷特》中,演員特地以狗、猴、人之間的角色轉換,讓從未接觸過莎劇的大小觀眾都可以用容易理解的形式,理解哈姆雷特的矛盾心境
5月
21
2024
餐桌劇場《Hmici Kari》中的主要人物Hana選擇回到部落銜接傳統的過程,正是不少現今原住民青年面臨的境遇,尤其在向部落傳統取材後,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裡開闢新的途徑,一直是需要克服、解決的難題。
5月
20
2024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