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悲劇的難題《馬克白Paint it Black!》
6月
02
2017
馬克白(黃煚哲 攝,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6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莎士比亞悲劇經典《馬克白》的足跡早已踏遍亞洲舞台,不論仿古或現代,不論日本風或台灣化,都已非新鮮事,但台日混搭似乎是頭一遭。《馬克白Paint it Black!》由作品曾多次造訪台灣的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及深根嘉義的阮劇團共同合作,此次改編雖挪移地點,但大致按照原劇脈絡,以台語發音演出,演員總數超過了二十餘人,如此龐大的陣仗在流山兒祥流暢的調度安排下,充滿歌舞,富饒視聽,讓這齣原本定位為悲劇的作品變得多彩多姿,同時卻也悄然地淡化、移轉了原劇的悲劇調性。

大部份情節都在一個方正的平台上發生著,如同權力競技場般,乘載著所有殺戮、血腥、貪婪與野性,而沿著中央階梯延伸上去的高台,是國王、統帥等上層威權的所在,舞台兩層即清楚地以樓梯階差呈現出權力位階差異,兩側則掛有多塊塗滿深色紊雜線條圖樣的布幕,使視覺印象顯得些許沈重而迷亂。然整體上而言,不論視覺或聽覺,自始至終並未沈重,而是充滿著豐富而強烈的音樂性。

一如流山兒祥之前來台的作品《義賊☆鼠小僧》、《女人的和平》,《馬克白Paint it Black!》視聽元素紛陳,聲光效果豐富,舞台調度多元,不論是場景進行中或是轉場之際,場面靈活,流轉不斷,出入多變,加上不時穿插細心編排的打鬥、舞蹈,令人目不暇給。視覺上景觀鮮豔,聽覺上亦是色彩繽紛,甚至音樂幾乎主導了整齣戲。除了台語如音階般的聲韻,配上流暢的譯本,唸詞如樂句般自然入耳之外,現場有樂手一人,以簡單的樂器,搭配預錄音樂和聲響,合奏出多樣的聲景,強化了場景氛圍,也帶動了戲劇節奏。

更重要的是,此版詮釋將女巫變成了歌隊,從原本三人增加為一群,同時也將女巫建立為觀望全場、操控全局的角色,時而變身為臣子們的家眷而成了宴會的座上賓,時而化身在一旁窺探馬克白夫人的侍女或護士,時而就是呼風喚雨、掌控時勢的巫覡,也像遊戲人間、毫無忌憚的小丑,歡慶、唱和著眼前一步步被「抹黑」(paint it black)的戲局,幻化成一場搖滾演唱會。最讓人耳目一新的詮釋,莫過於在女巫的伴隨之下,門房兩傻一搭一唱,曲風充滿Rap和搖滾,整場一片群魔亂舞,彷彿女巫前來共襄盛舉,也像這一切的所有發展完全都在女巫們的掌控之內。

然而,整場下來,歌舞雖緩解了此悲劇的沈重,甚至幾乎成了展演主軸、觀戲焦點,並且在曲風大多溫馨歡快的情況下,全戲諸多時候調性多了明亮,少了怖慄,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卻減弱了原劇充滿疑懼、壓迫的張力,即使趨近劇末努力試圖將戲拉回悲的一端,在一片屍橫遍野下,讓馬克白戴上王冠,死在王位上,無奈為時已晚,顯得力有未逮。但有趣的是,此戲若真的從女巫的角度出發看去,又何嘗不是一齣喜劇?一齣帶有悲劇色彩的喜劇。

此外,場上年輕演員個個專注認真,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令人可敬,但甚為可惜的是,台灣演員與日式表演的混搭不僅略顯扞格,而且弱化了戲劇層次。全戲以槍林彈雨的殺戮場面開場,提點了該劇背景的肅殺氣氛,為接下來的權力爭鬥埋下了伏筆,亦清楚感受到演員噴發到底的力量,始終表露無遺,但如此慷慨激昂、聲嘶力竭的表演方式,叱吒全場,貫穿全戲,一方面體現了戲中剛烈的雄性本位文化及堅硬的威權框架,也建立了每位演員鮮明的在場狀態,然另一方面,高張的情緒在火力全開之下,全然外放,直衝到底,加上扯嗓壓喉、咬字用力的說話方式,使得劇中角色驕傲、恐懼、遲疑、慌張、瘋狂、失控、哭號等不同情緒,幾乎落在同一聲道,細節難辨,外觀上呈現出一貫的逞兇鬥狠,以致情緒層次與節奏有流於單調的危險。

總的來說,《馬克白Paint it Black!》結合了歌舞與庶民文化,亦開啟了《馬克白》的新面向,整體在導演精彩調度與演員賣力演出的合作之下,不失為一場賞心悅目的娛樂展演,只不過,這樣的賞心悅目,是靠近了悲劇,還是脫離了悲劇,是對悲劇的一種實驗、顛覆、轉型,還是將悲劇延伸為一種後設對話?

《馬克白Paint it Black!》

演出|嘉義阮劇團、日本東京流山兒事務所
時間|2017/05/27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