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身的虛構或真相《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12月
05
2018
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1次瀏覽
鍾喬(特約評論人)

園區介於城市亮光所及的邊陲,透過捷運及公車的接駁,在車聲堪稱沸騰的十字街口,等著對街的綠燈標誌。這在某個心理層面上,就有走向不知所在的感知。穿過十字街頭,彎進園區時,身體漸漸跟隨一步步的行跡,彷彿融進一場記憶與現實交錯的暗流間,隨著幽暗的燈光,將「身」轉化做「影」。每一次走進景美人權園區,都像魯迅筆下徘徊於「光」與「暗」之間的「影」一般,在無聲無息的肅殺中,歸入歷史的荒蔓。

只是,這一夜,有些殊異於往昔來到此處的感受。因為,空間中的「影」既與一段戒嚴壓殺的歷史相關;身體在轉作「影」的瞬間,會自動調動為觀看迷霧般歷史的人,免於過度陷入驚駭的歷史現場,失去一種掌握方位的距離感。這種狀態,可以說尋常如此,在表演發生的劇場裡,更是如此,便是我們一貫熟知的、美學的距離感。然而,透過《夜長夢多》的沉浸式演出,這樣的距離感,從潛藏式的時空中逐步消失,作為觀眾的觀看者轉化為戲劇的參與者 。

沉浸式劇場,據聞近時流傳甚廣。它與波瓦(Augusto Boal, 1931 - 2009)在「被壓迫者劇場」中,透過觀眾的參與形塑美學上「革命的預演」,在意義上,最大的不同恰在於「沉浸式」這個字眼。在這裡,我們將交付自身的感官於一場相關歷史暴力的演出,且嘗試成為被傾軋的當事人(當然,再怎麼說,我們都在扮演);而不是在劇場中,透過參與式的機制,從觀眾席上站起來,走進表演的開放場場域中。這兩者,雖都志在改變觀眾觀看的行為與位置,實質上,卻有根本性的差異!如果說,「被壓迫者劇場」強調的是知性的參與,「沉浸式劇場」則在調動感官的全面浸潤。

從我個人的浸潤經驗出發,我與其他二位不相識的觀眾,在走進暗幽的牢房之際,便收到一張與白色恐怖時期「鹿窟案」相關的自白書。稍知其脈絡的人,都會明白呂赫若恰是本案的核心人物。或許,因為自身對這段歷史的知識,稍多於一般觀眾,在被綑綁、上銬及訊問時,得以從客觀事實與主觀認知上,進一步回應威嚇性的現場所產生的種種情境。例如,過程中,我得以因理解當時受難者對社會主義信仰與中國革命的投身,不悔於嚴刑酷拷的折磨;終竟以從容的身心走向刑場,不顯任何畏怯或屈服。因此,我在被安排扮演呂赫若同案人時,最後,拷問我的特務演員問我還有何要交代的話時,我大聲吶喊出了:「共產黨萬歲」。這段自身的「沉浸式經驗」,道出一種介於虛構和真實現場的心理狀態。因為得知終竟是扮演,得以投射身體的自然融入於怖慄的情境中;然而,無論回返現場的空間,或演員不以扮演為出發的現場威嚇,都讓我在許多時刻,感到一種無形壓力的存在。這是劇場在既「沉浸」又「疏離」的兩造心理空間往返時,帶給觀眾如我者的參與感吧!

亦即,從創作的意圖出發,虛構與真相的互為文本,是《夜》劇的核心命題。進一步探究,這當中有一件值得被討論的議題,即是被壓殺的恐怖歷史,既成一種重新出土的共同記憶,涉及的是一場殘酷的撲殺,按理說,都不應再被質疑其存在性。是的,當存在性不被質疑時,有多少真實性穿梭在日常的眼前認知?又殘存著幾些這樣或那樣的不真實感?

以這樣的角度出發,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以保羅·克利(Paul Klee)的畫作〈新天使〉作為歷史的天使的探索論述中,所提出的觀察與思索,恰令人深思不已。怎麼說呢? 我們單從這幅畫本身的圖像,便感覺這天使帶著某種說不上來的荒謬感。天使的頭型比例幾乎超越翅膀數以倍計,顯得無比沉重而笨拙,當然有一種牛型的憨厚與正能量。但,現在問題來了。她是以一雙透視的眼神,凝視眼前堆滿如千層骨駭般的殺戮記憶;身後,有一陣未來的風暴襲來,將她不知吹向何方……。對比的檢視,非常能夠述說,白色恐怖歷史,在歷經政治戒嚴體制的壓殺歲月後,再次被編進整個以資本消費為驅動模式的網路虛擬世界時,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圖像。

這圖像似乎在警示我們:未來的風暴似乎必將捲動〈新天使〉的歷史翅膀,朝向未知。這便也意味著:網路虛擬世界所形構的個體原子化,將勾勒碎裂狀的階級革命運動歷史,在虛構與真相的互文中,變造出另一種圖像和語境。這是置壓殺的共同記憶於當下網路世代的時空,相當值得探究的問題。在這前提上,《夜》拉開一扇探入記憶之門的天窗。

再有的重點是:「轉型正義」標示的是民主對比於威權的政治符碼,形成改革主張中的一個要項。這自然對政治敏感度高的黑眼睛跨劇團有吸附作用。然而,以民主與改革為進步標籤,藉此塑造菁英優越感,置社會的不公於一側,恰是以「轉型正義」召喚改革,最為讓一般庶民詬病之處。《夜》劇以此政治性標的作為參照的整體運作,展現的不脫以民主改革為普世價值的「政治發展論」。也因此,在「是招魂 ,也是祈雨」的美學訴求背後,不免仍是台灣人命運的惑問?這惑問,已經是多年的政治咒語,如夢魘般長存在民間社會,形成意識形態的霸權規訓。認真地看,國族認同的單一性與民粹的悲情性,所招來的魂,很多時候,恰恰是社會解放的羈絆。

然則,平心而論,劇中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批判,在視野上恰是現存轉型正義最需面對與反思的議題。這是美學比現實更具進步性的地方。至於,白色恐怖方面,以人權主張出示的壓殺記憶,最能展現的,恰恰是戴上西方帝國式民主所複製的眼鏡,藉以檢視原第三世界國家的威權政治。殊不知,這背後其實是國際霸權的支配關係。

當劇場展現歷史時,記憶如何以共同的身份來到眼前,相當具有判別性。這共同記憶本身帶有一種結構性力量,將我們引進「冷戰vs.後冷戰vs.新冷戰」的思維中。這是白色恐怖在島嶼酷烈肅殺後,留給我們的一支火把,讓我們得以穿梭虛構與真相之間,以瞬間的身體/語言/意象/語境……等介面,和另一時空的地下黨人謀面。這謀面的時空,有中國革命與台灣地下黨的脈絡,以及美帝國在亞洲形構反共霸權的系譜,毫無理由被一紙模造的西方人權論給輕易取代。

《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8/11/30  19:20
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仁愛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