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仿製惹的禍《都是陳雷惹的禍》
12月
26
2011
都是陳雷惹的禍(創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9次瀏覽
謝東寧

創劇團是一個新成立,集合多位年輕劇作者,以原創劇本演出為宗旨的團體,在極度缺乏本地劇本的台灣劇場界,的確是一個讓人可以期待的劇團。此次推出新作《都是陳雷惹的禍》,以誇張的搞笑演技、虛實交錯的故事內容,與精心安排的劇情結構,搬演一個男人關於其命運時空倒轉、可以重來一遍的人生歷程。

但在八十分鐘的演出中,無論作者或導演,似乎無意對劇中主角所走過的旅程,採取任何立場、詮釋觀點,以致於觀眾除了看到一個老掉牙「同一時間、不同選擇、不同人生」(譬如電影《蘿拉快跑》)之仿作之外,似乎沒有得到太多類型(故事)之外,屬於現場觀眾「當下」之人生世故、社會處境的內容連結。整個演出雖然用心,但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尤其從《都是陳雷惹的禍》的劇名選擇,就可以看到作者對於型式符號的迷戀。無論從內容或質感走向來看,跟所指涉的台語流行歌手陳雷,關係實在非常牽強。除了劇末劇情大反轉──原來男主角林博賢與擺弄其命運的好友威利,是一對即將登場的饒舌歌手,因為陳雷沒來,所以被要求必須改編其歌曲,饒舌演唱來墊檔,及劇中時而出現的歌曲「歡喜就好」之外,實在看不出陳雷與整個故事的關係何在?而這也是本劇的問題核心「只想搞型式、無心問內容」。

單就型式而言,本劇也逃不出同類型電影、漫畫、小說的模仿,譬如劇作者在節目單訪問中已經坦承,靈感來自漫畫〈分歧點〉(作者是《多啦A夢》的藤子‧F‧不二雄),或者故事類似電影《扭轉奇蹟》、《蝴蝶效應》,及角色威利人物靈感來自遊戲書《威利在哪裡》、電影《王牌天神》。這種對於現成品的再製(模仿),至少可以有兩條路線可行,一是超越原來型式,利用劇場特性玩出更獨特的創意;或者援用既有型式,但植入本地生活經驗,或者作者觀點。

本劇採取的顯然是後者的路線,但可惜的是角色人物的刻板塑造。一個年輕曾經叛逆、但後來屈就社會體制的爸爸,在任勞任怨、疑心疑鬼「黃臉婆」或者高雅驕傲、搞外遇「富家女」之情人中間做選擇;家庭中不是成天蹺家是個Gay的兒子,就是沈迷網路援交中年男的女兒。而這群集電視通俗劇之大成的刻板人物,也注定內容無法深耕,演出必須以前者(超越原來型式)的方式來進行了。於是在型式與內容的糾纏、曖昧與猶豫不決之中,最後結果不幸是兩敗俱傷。

撇開對於文本詮釋的嚴格要求,其實整體演出的品質相當用心整齊,舞台設計利用簡單白色布幕及LED燈光製成的景片,有效搭建出兩個家庭與舞台背後的場景,同時也符合演出之寫實與鬼魅並存氛圍。飾演博賢的演員楊宣哲,演技生動自然,搞起笑來也有所節制,而飾演威利的演員蕭東意肢體精準、能量飽滿,刻意的台灣國語腔調,是全劇最接近陳雷的地方。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座舞台」,他的意思是劇場反應的是真實世界,但是現在的世界似乎被各種科技媒體給「虛擬」掉了,於是虛擬繁衍虛擬以製造更龐大的虛擬。但是千萬記住,劇場是個古老的行業,今天與莎翁、甚至是古希臘的遙遠年代,其實相差不遠,我們還是得從真實的人、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找到劇場,並發現真實。

《都是陳雷惹的禍》

演出|創劇場
時間|2011/12/23 19:30
地點|台北市表演36房 屋頂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