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絲路上的台灣角色《人間影》
2月
20
2012
人間影(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7次瀏覽
紀慧玲

一段「數百年前」兩地牽繫的未竟之緣,一道老師交付暗藏於箱匣中的珍祕的追尋,構成一齣超越時空的皮影與人,古今、真幻交錯的感性詩篇。《人間影》表面說的也許只是相愛不能相守的老愛情故事,內裡說的也僅僅像是通識教材的皮影戲介紹,然而,通過適當的剪裁、影像的處理、音樂的鋪墊,以及影偶本身的千姿萬變,卻能讓人融入情境,熨貼感知著創作人對影戲藝術的一股浪漫情懷。

《人間影》由北京皮影劇團、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劇團、台原偶戲團共同製作演出,實際擔綱演出的伊斯坦堡皮影劇團團長成吉思.歐塞克(Cengiz Ozek)與台原曾合作《樹精》,擔任音樂設計的李哲藝亦與台原多次合作,一半以上「老」班底的經驗,應該是保證此戲合作默契的基礎之一。此因,此劇語言極少,動作亦不多,但操偶人要現身「演戲」,尷尬難免;歐塞克與北京皮影劇團主演路寶剛先生,還是克盡其份地搬演出影窗外「真人」角色。最有「表演」的活兒落在年輕劇場人身上,雖然,「數百年」前男女身影、容妝顯得不夠古老,但表演的身形映在影窗後,確實更「有型」,一幕幕跳進跳出的「影戲」就有了說服力。

把古老的影戲融入現代場景,打破傳統影戲單一影窗,再藉著流動的畫面,串起北京、伊斯坦堡現代城市景觀,《人間影》就這麼帶著觀眾進入意識流畫面。戲裡,虛構的愛情故事隱隱約約回溯著土耳其影戲可能源起中國,經由絲路傳入,這段愛情故事因此也成中國影戲與土耳其影戲的姻緣路。愛情,總歸是浪漫、依戀,思戀的情愫猶如影戲的光影,搖搖晃晃,忽在前、倏隱逸,捕捉不到的不僅是肉身的實體,更是從指間沙漏般流逝的光陰。影戲的真幻交錯,宛若情愛的撲朔迷離,《人間影》藉愛情故事說影戲,因此有了最浪漫的情調,夢一般的千古遙嘆。

北京皮影是最成熟的中國影戲藝術之一,雕工精細,善演神怪、演義。土耳其影戲色彩斑斕,善演滑稽、諷刺。北京城高樓疊起,胡同舊坊率皆掩蔽;伊斯坦堡橫跨歐亞,現代化速度也不遑多讓。曾是亞洲各國最具特色的影戲,如今都面臨後繼無人窘境。光影造就的奇幻世界,如同劇中曉蘭穿越絲路,在黃沙與谷壑間遭遇的神怪,來自山西影偶的造型,魑魅魍魎,光影綽綽何等可怖,卻又趣味十足。這等藝術的魅力如果僅靠著三尺見方影窗,還停留在「數百年前」說故事的方式,恐怕注定流失。台灣的影戲,不也猶在《封神榜》、《西遊記》裡勾延殘喘?《人間影》裡沒有台灣影戲角色,卻有台灣創意,正是一股不受傳統束縛的發想,讓北京皮影與土耳其皮影在絲路兩端重新遇合。來自荷蘭的藝術總監羅斌吟誦著最簡單的愛情故事:「往東往西,人間影間,路徑心徑,久分必合」,台灣、荷蘭、土耳其、北京在《人間影》裡重疊,唯一聯繫的原來不是絲路,而是對影戲的癡愛,對你我的召喚。

《人間影》

演出|台北台原偶戲團、伊斯坦堡皮影劇團、北京皮影劇團
時間|2012/02/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