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只是兒戲?《安蒂岡妮不勇敢》
12月
27
2019
安蒂岡妮不勇敢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5次瀏覽

楊智翔(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由民眾票選,「亂」已成為今年台灣的代表字【1】。中美貿易大戰、兩岸關係動盪、香港反送中運動、同婚專法上路一直到108新課綱施行等事件,加上今年也是台灣及鄰國許多重大事件的週年時刻【2】,承襲歷史事件的創傷週年回顧、轉型正義的重啟論述,以及政策改革期間人民不滿的心聲,盡使台灣社會氛圍正處在高度「壓力鍋」之下,尤其適逢選戰期間,庶民與當權者的關係顯得更加曖昧不明。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裡,本作將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原著《安蒂岡妮》(Antigone)的時空從數千年前的希臘,搬到現代的台灣,安排一群壓力大的上班族「角色扮演」該劇作,來發洩內在的壓力【3】,劇中安蒂岡妮成為髒兮兮的流浪漢形象,克里昂(Kryon)則是眾人擁戴的撒錢金主。不論身分高低,此刻他們都是與生活拚搏的上班族「扮演」而來,就像惹內(Jean Genet)《女僕》(The Maids)內的Solange和Claire一樣,這群上班族在玩的遊戲,很可能不只是兒戲,而是正在真實上演的壓迫行動。

由劇名可知,「勇敢與否」是本作亟欲探索的切面,「扮演」是其手段、「身體」即是工具,而身體表現所存在的「空間」將限制/引誘其發揮或轉譯的方式。我們可見舞台是一座兒童遊樂設施,有沙池、水池、搖搖馬、蹺蹺板及鐵製攀登架等,四周以高起的平台走道包圍。這場「大人的遊戲」就在身穿暗灰寬肩西裝的群眾,於熙來攘往的駁二藝術園區裡(劇場外)、後台空間(即劇場內,開演前舞台及後台的分隔幕尚未拉起)繞行並製造規律地敲擊聲中宣告、提醒,逐漸開演。值得注意的是,觀眾也是遊戲的參與者之一,演前後台對外大門刻意敞開,引起大門外園區內的民眾不時朝向劇場駐足、拍照,無形中建立起本作「多重窺視/參與」的意涵,不少角色由觀眾席後方出場,甚至角色站在觀眾席中與場上角色對話的安排,皆可見此一企圖。

原作中希臘戲劇非現代日常口語的台詞,並未因劇作時空的挪移及「扮演」形式的使用而有所大幅改動,因而相較拗口,對演員而言是一挑戰。此外,演員(並無配戴麥克風)說出來的詞句經常搭配各式身體發出的或敲擊物品製造的規律聲響,似乎是為刻意凸顯某些重點台詞或情節。事實上,演出期間劇場外正舉辦不廢搖滾音樂祭,震耳樂聲與整場演出的聲響始終競爭或疊覆,種種因素皆對演員聲音的傳遞相當不利。幸好,觀賞時詞句未被各類聲響模糊消聲,多半能被清楚接收,可見排練期應有對口齒與發聲的訓練下足功夫。演後劇評會期間導演回應觀眾有關聲響製造的意義時提及,此作因屬大學系所年度製作,不脫教育劇場的範疇,故在台詞背後製造各種聲響也有提供學生演員磨練的意圖。有關「聲響」的運用,筆者認為由於本作情緒能量始終很高昂,再加上源源不絕的節奏(拍手、踱步、敲擊等),使角色在一來一往交鋒、情緒堆疊以致爆裂吶喊的段落中較難彰顯該有的戲劇張力,稍有情緒疲乏、過度高壓的觀戲感受。因而,嘗試在經常哭哭啼啼的安蒂岡妮身上探尋不勇敢的特質時,總是在尚未鬆弛下來的情緒中,又再一次地被聲浪拍打,困惑著會不會安蒂岡妮就是因為夠勇敢,情節才得以一直推展下去?她的性格似乎埋有「勇於面對」及「積極決定」的特質在裡頭。再或者,不勇敢的會不會可能是正在扮演她的「上班族」呢?

安蒂岡妮不勇敢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提供/攝影劉人豪)

耐人尋味的是,為何此作需要以一種身分(上班族)來「扮演」悲劇?若演前未看節目單,要理解到場上群眾(一群穿襯衫、配戴識別證、手拿公事包)正在「扮演」劇中角色可能稍有困難【4】。我們可見的是,導演在寓意深遠的台詞中,調度群眾融入某項遊樂設施,產生童趣以外的「人性探索」,譬如同時有二至三人在跳超長雙向迴旋跳繩,一邊唸讀人性善惡規訓;又如安蒂岡妮與群眾困在鐵製攀登架中,展現被囚禁暗窟的心情。但「扮演」的過程相當寫實真摯,未有如《女僕》中驚覺扮演時間將至、遊戲露出馬腳等類似「提醒扮演」的情節安排(有可能與本作台詞未將索福克里斯原著作更多改編有關),雖有安排上班族身分多次於場邊脫衣、甚或喝水,或是鬆鬆領口、出現趕捷運的音效與身體,但這些更像是形式中的「形式」,並未提供其他可能的訊息,刺激觀眾引發與當代的台灣作連結的機會,這可能是此作除了「勇敢與否」未有更豐富地探究之外,最為遺憾與未滿足的部分。

另一方面,節目單提及「遊戲」是此作的主題,不過,為何遊戲?筆者試想,在遊戲的過程當中,小孩經常將大人看似不重要的事物視為此生或當下最重要的唯一,因而願意捨命維護或追求,哪怕是造成任何亂象、爭吵也在所不惜。安蒂岡妮似乎就是如此,她所認定的人性價值(妥善安葬親兄),絕對奉命堅守,就算以死明志也願意(本作最後安蒂岡妮確實依原著自縊)。依此看來,將大人安置進兒童遊戲區裡,確實有其呼應或發揮的空間,但若能將遊戲中「稍有不慎可釀大禍」的危險性處理出來,或許更能凸顯此一主題安置進劇本的巧妙。

是當前的台灣社會亂,還是遠古希臘的亂倫關係更亂?安蒂岡妮的父親伊底帕斯(Oidipous)當年弒父娶母生下她(所以兩人關係既是父女也是兄妹),情節時至今日仍深深挑戰著社會界限,如果「大人的遊戲」能徹底盡興玩到不只是兒戲,那麼不僅安蒂岡妮究竟勇不勇敢,作品與現代連結的辯思將會有更豐富的視角與空間來開展經典的實驗性創作,時空挪移也將更饒富趣味性與價值觀的再探索。


註釋

1、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的「台灣2019代表字大選」活動,由民眾票選,「亂」字以10,323票拿下年度代表字第一名,比第二名「謊」字足足多了近4,000票。參考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209845(檢索日期:2019/12/16)。

2、2019年是太陽花學運5週年、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美麗島事件40週年、國民政府遷台70週年、中國五四運動100週年等事件的週年時刻。

3、參考節目單(頁4):https://issuu.com/hanchieh/docs/_______2019__________________(檢索日期:2019/12/16)。

4、例如群眾「領隊」一角台詞不算少,但該角色時而有悲劇歌隊的性質(向觀眾透漏情節線索),又時而有類似說書人的功能性(當回歸上班族身分時),兩種表現有所重疊,使「角色扮演」的狀態釐清更加不利。這可能與未提供上班族身分表達「我為何扮演」及「為何選擇《安蒂岡妮》」的空間有關。

《安蒂岡妮不勇敢》

演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時間|2019/12/15 14:30
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