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聲中的情感—NSO《世紀之聲》
2月
12
2020
世紀之聲(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9次瀏覽

洪于淳(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音樂會以貝多芬《普羅米修斯》序曲(Overture to 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揭開序幕,此曲出自首演於1801年的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貝多芬創作這部舞劇時雖然才正值青壯年時期,卻已經開始承受不為人知的耳疾之苦,雖然此時尚未惡化到後期最嚴重時的全聾狀態,但作曲家內心的徬徨煎熬或許不亞於直接被宣判死刑之後的絕望。然而,貝多芬透過慷慨激昂的音樂,所呈現出來的是對於賜給人類光明的普羅米修斯之生命贊歌,而非內心無助時的怨天尤人。

指揮家里科.斯卡尼帶領NSO國家交響樂團的《普羅米修斯》序曲,在一開場由木管與全體弦樂完美比例所交織出的五個石破天驚的和弦,如此飽滿華麗的音色立即將國家交響樂團提升至世界一流樂團之列!然而,片刻之後,第一小提琴聲部的「最弱」(pianissimo)快速音群主題,還是殘忍地揭示真正一流樂團的高標準並非那麼容易可以達到。平心而論,弦樂的全體奏(tutti)要在最弱的力度上呈現出完美的分弓(détaché),原本就是維也納愛樂等級的樂團才能夠辦到的事,對於觀眾而言,這樣的天籟本是可遇不可求。然而,國家交響樂團弦樂聲部在《普羅米修斯》序曲的呈現上,雖然分弓的音色與顆粒稍嫌不夠清晰,旋律線條進行的流暢度卻已頗有明快的義大利風格,仍然讓觀眾期待著接下來的曲目。

在序曲之後緊接著是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若說前一首是貝多芬以音樂奉獻給普羅米修斯,舒曼這首鋼琴協奏曲無疑就是獻給克拉拉最真摯的情書。鋼琴家白建宇曾說:「舒曼的浪漫是屬於內斂,而舒曼的情感還圍繞著人生的哲學思考—人生、愛、死亡及人際關係。」,是的,綜觀歐洲古典音樂群像中,最富饒哲學意涵的作曲家首推舒曼當之無愧!在A小調鋼琴協奏曲中,鋼琴的聲響完美地融入樂團之中,超脫當時以炫技為主流的協奏曲趨勢,進而追求音樂純粹的詩意。而鋼琴家白建宇所詮釋的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無疑是極度內斂與富有詩意的,即使在樂曲開頭的和弦急促下行(通常鋼琴家都會演奏的氣勢萬鈞),但是鋼琴家白建宇卻呈現出從容,毫不張狂的高貴音色,瞬間將觀眾的呼吸調整到與他同步。象徵克拉拉的第一主題,在鋼琴具有透明度又連貫(legato)的音色中不疾不徐地被帶出,沒有浮誇的彈性速度,靠的是深沉的溫暖音色,而這樣的氛圍也感染到樂團,因此弦樂與木管也以溫暖、高貴的音色回應鋼琴,而其中又以豎笛主奏豐富的音色變化最為驚豔。指揮在鋼琴獨奏與樂團之間扮演著相當完美的橋樑,鋼琴時而呈現飽滿、華麗的陽剛性和弦,時而輕柔地自我低吟,與樂團相互配合之下呈現的不只是折衷後的妥協,而像是鋼琴家白建宇在裝飾樂段(cadenza)中呈現出如巴赫賦格中的虔誠信仰,此時,克拉拉成為舒曼的信仰。

在上半場結束前,鋼琴家白建宇又為觀眾帶來一首安可曲:舒曼的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抒情調(Aria)。雖然這是一段僅僅約三分鐘左右的樂章,但是透過鋼琴家白建宇時而像是對自己、時而對愛人說話般的低語,在乍聽樸實的旋律下包含著溫暖,瞬間又更拉近了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忘了身在偌大的音樂廳中。


世紀之聲(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下半場的節目為舒曼《第四號交響曲》,此作品初版於1841年,但是舒曼在十年後再次修改配器(加強了銅管的厚度),而今日演出的即1851年版本。整體而言,NSO國家交響樂團的弦樂、管樂、打擊之聲響平衡相當出色,弦樂高低音聲部的對話亦銜接地相當完美,就連小提琴聲部在高音域的音色也比上半場好很多。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樂句之間的堆疊感,即力度的強弱變化上較不明顯,而定音鼓的力度似乎偶爾會掩蓋到樂團的聲響。到了第二樂章的浪漫曲則是由本場雙簧管與大提琴的首席共同擔任主奏,可惜兩位獨奏者在音色的厚度表現上不夠平衡(大提琴顯得稍有不足),因此不時地要努力尋找大提琴的聲音……所幸在第三樂章的詼諧曲段落,指揮馬上以絕佳的掌控力,以陽光般的舞曲節奏揮灑地淋漓盡致,讓人忘卻了前一個樂章的迷途感。尤其是第三樂章的中段(Trio),在木管溫暖的和弦襯托下,弦樂高、低音聲部之間的三比二節奏(Hemiola),猶如舒曼心中的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似希臘美女般的婀娜多姿。

指揮對於終曲樂章的節奏掌控則是關鍵,雖然管樂和弦樂在慢起漸快的部分銜接地稍嫌不夠自然,但是加快部分則是默契十足。在音色的處理上,弦樂的弓速變化與銅管漸強的音色皆讓人再次驚豔。而最後的急板尾聲,弦樂在聲部之間的銜接也非常清楚、緊湊,唯有小提琴高音聲部快速的分弓力度上仍稍顯不足,成為音樂會的最後一個小缺憾。在音樂會最後仍維持舒曼的曲目,以觀眾熟悉的《夢幻曲》(Träumerei)作為安可曲。第一小提琴聲部以絕佳音準與最弱的力度之唯美音色,與法國號一起展現出高水準的完美結束。

在指揮家里科.斯卡尼帶領下,完全顛覆了我對於NSO國家交響樂團的聲音印象。而鋼琴家白建宇與指揮家里科.斯卡尼之間除了是好友關係,鋼琴家白建宇亦曾經於2015與2016年樂季擔任過NSO國家交響樂團之駐團音樂家,讓獨奏家、指揮與樂團之間從多年默契中產生不言而喻的火花。尤其在這麼有深度的曲目安排下,能夠有幸遇到如此內斂的鋼琴家將音樂由內心出發,進而感染到樂團與現場觀眾,讓大家對於武漢肺炎的不安感消弭無蹤。或許在未來還會有更嚴峻的考驗在等著我們,但是期待透過音樂的力量,讓大家的內心都能夠得到平靜。

《世紀之聲》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里科・斯卡尼(Rico Saccani)、白建宇(Kun Woo Paik)
時間|2020/02/07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肺炎疫情持續延燒的當下,人人自危,彼此的疏離感、猜疑與不理解不斷地加深;NSO國家交響樂團在決議不取消演出的當下亦罵聲四起——但或許在音樂會之後,我們都理解到這是一個再明智也不過的抉擇。(顏采騰)
2月
12
2020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