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開房間《性の祕密交換所》
1月
06
2023
性の祕密交換所(On Stage 表演藝術工作坊提供/攝影鄭卉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6次瀏覽

文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耗時兩年多整修的臺北市市定古蹟「文萌樓」於2022年5月正式開幕,紀錄了從日治到國民政府時期一段不可抹滅的公娼歷史,也為臺灣性產業發展及九零年代性工作者倡議運動留下實質的空間與證物1。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年度製作《性の祕密交換所》,選擇運用該建物一、二樓窄小隱密的樓梯與走廊,及過去營業用的房間、客廳與櫃檯等,近乎整棟房屋的區域進行演出。以五位角色、九位演員、共十四場不同演員的組合,連續兩週為觀眾帶來各自深埋心底的身體故事,上演於具展示氛圍的性歷史空間,是個既開放又私密的獨特觀戲體驗。

或許因空間限制,抑或為了製造更加親密及流動的觀賞過程,所有觀眾被區分成四條路線移動觀看,每路皆為五人。除了各空間演出順序有別,四路觀眾基本上並無太大差異。觀眾入場前需在騎樓等候,泛著強烈紅光的玻璃窗內正在進行對象配對,能見到裡頭一字排開正準備服務人客/觀眾的性工作者/演員面帶微笑迎賓。選好的人客上樓,性工作者們則留在一樓繼續接待下批入場的人。由劉洪麗香飾演的阿玉姨是這裡的靈魂人物,他主控接待、引介及配對的整體節奏,一面賣弄談笑一面口齒伶俐穩住接招。他和觀眾一來一往的即興應答,自在從容地就像真的曾在文萌樓執業過,再加上其他表演者共同烘托,擁擠的選人客廳頓時熱鬧鮮活,空間脈絡與演出形式有了相當適切的轉化基礎,觀眾於是能卸下心防自然投入,舒展感官沈浸其中。

選好對象的觀眾需先上二樓等候,連接一、二樓狹窄陡峭的樓梯,將觀眾從紅色客廳送往同樣滿佈豔紅光線的房間。在這裡無需久候醞釀,無盡的紅光加速著各種慾望的堆疊與流動,使人十足期待即將到來的演出究竟會如何發生。不久,阿玉姨便上樓開場,除了演出注意事項,也道盡自己過往與空間歷史,姿態婀娜多姿又恰到好處,進一步深化了表演者與演出地點的緊密關聯。坦白說,我在觀賞前並未閱讀任何介紹,觀看當下數度以為演員劉洪麗香是邀演而來的前性工作者。她在極度逼近觀眾的觀演距離裡展現深厚的表演能力(這點所有演員皆表現亮眼),不僅讓人著迷於直率、自信、大方且靈活的動作表現,空間也因她整段前置開場而迅速甦醒,令人而後無時無刻不把注意力投注在演員如何駕馭空間與身體關係的所有佈局。

我選到的演出路線依序為一樓後側浴廁區、一樓兩間執業房,最後是二樓的開放空間(僅有三面牆無完整隔間)。孟儀、琴子、Berry、梨奈四名角色待在前述四處地點,彷彿與自己開房間一般,除了在該處接客傾訴,同時也反覆挖掘並揭露自身難以言喻、不易面對的各種身體故事,與觀眾共同正視其中的不堪、為難、困惑與疼痛。飾演孟儀的演員洪懿彤,運用狹小不規則的短過道及廁所結構安排表演,將童年深受霸凌所苦,婚後丈夫持續壓迫,致使身體與心靈滿佈傷痕的敏感、脆弱及否定狀態精準傳遞。隱隱顫抖又頻頻壓抑的訴說口吻迴盪在冰冷慘白的空間,深深使人憐惜。而後飾演琴子的演員江寶琳,透過曾在文萌樓工作的資深公娼一角,引領觀眾探索執業房間各處細節、昔日性產業公私規範,及與人客萌生情愫的生命記憶。按表計時十五分鐘,除了是她的演出長度,同時也是過去工作一節的時間。在此時限內她化身公娼、介紹空間並交代一生,堆疊情緒又游刃有餘掌握觀眾體驗節奏,表演相當深切且真摯動人。儘管過度整潔的陳設擺脫不了展示意圖,然而她曾在房內執業的敘事情境,仍令人無比信服與投入。

性の祕密交換所(On Stage 表演藝術工作坊提供/攝影鄭卉妤)


接著來到角色Berry的房間,演員陳群堯不時在窄小的彈簧床、木櫃及輕隔間頂端四處移動,他向觀眾娓娓道來與女友的相處點滴、朋友邀約出演男男情色片的掙扎、對於信仰的重新理解,及在情趣用品店與男性邂逅的過程。棉被與衣物是他敘說身體經驗重要的道具,透過其與身體之間遮掩/露出、脫下/穿上的漸進程序,空間與故事的關係於是有了更加綿密的具體想像。Berry與孟儀的故事或許皆與文萌樓的過去無直接關聯,然而以「身體」與「性」作為主軸來串接與連結這幾段演出與空間的脈絡,實則一點也不違和,甚至藉著表演的介入拓展了空間的無限可能。位在一樓的三個片段,事實上演出期間聲音彼此互有穿透干擾,不過此一狀態某種程度也反映了當年各房執業滿載的現象,只是此刻的喧囂並非比拼如浪的床叫,而是給予各種不適、不安的私密性事,有發聲梳理與相伴傾聽的空間。

最終位於二樓的梨奈則是一名直播主,演員陳以亭在空蕩蕩的角落獨自面對鏡頭及滿桌器材,詮釋為了不斷討粉絲歡心登上排行榜,做盡極致手段(如更衣、關掉濾鏡)卻遭逢排山倒海網路霸凌的崩毀情緒。雖說在鏡頭背後活蹦亂跳、浮誇笑鬧的肢體語彙相當傳神,作為觀眾,陪伴他經歷解鎖成就、大喜大悲也頗能共鳴。不過相較前面三段戲,這段觀眾所處位置顯然有些模糊,彷彿是有特殊身份而亂入直播現場的梨奈狂粉,但當嚴重霸凌出現時,卻又只能沈默觀看任憑發生,無法干預或遏止這一切。儘管在角色營造的情境裡,我們與正在收看線上直播的觀眾是共時存在的觀看群體,然而在場的我們卻多了疏離全知的視角,正覺察著有別於鏡頭裡的梨奈處境與我們存在的關係。換句話說,我們明白梨奈會有今天是觀眾造成的,就算不是直接導致的那群,我們也是某種漠然以對、間接造就的共犯。有了這層理解,於是感受便相當有別於前面三段與角色親密同在,能直接沈浸於敘事意境的深刻體會。但反面而言,觀眾在這段戲裡更能清醒、冷靜與理性地旁觀,反思資訊時代裡性、慾望及權力相互糾纏的另種表現,及人們是如何成為延續甚或擴張對身體壓迫的一份子。

尾聲,近乎隱沒暗黑中的眾人各自拿著蠟燭,卸下角色的演員們先是自剖難以忘懷的身體經驗,再邀請觀眾於心中默想,最後熄滅燭火將之一並送離。深具儀式性與感受性的結尾,凸顯這場演出目的並非停留在重建空間的歷史脈絡。更要緊的是,藉著觀眾與角色同在甚或觸發同理心的過程,引出所處空間背後蘊含的種種性歷史、性意識、性議題、性主張及性的未來,待在角色自開的房間裡,一起和自己開房間,省思各式各樣交織在身體與性之間的多重問題。最終或許會發現,換得的性早已不是什麼秘密,性是如此個人又共有的難題,唯有持續開展其談論的空間,方能更加認識性本身多元的樣貌並處理各自的境遇。《性の祕密交換所》不僅帶領觀眾進入性空間,也拓展性空間可能的邊界。文萌樓的房間也許不大,但是關於性的故事與聲音,從來就不只是房間裡進行的小事,那是關乎一棟樓、一個地區,甚至牽繫著整個世界的眾人之事。深深期待著這齣戲的未來,同時也期待著文萌樓已被開啟的無限可能。


註釋

  1.     興建於1924年的公娼營業場所「文萌樓」現已成為可預約入館參觀的市定古蹟。關於建物更多的歷史介紹,敬請參閱官方網站


《性の祕密交換所》

演出|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
時間|2022/11/25 19:30
地點|文萌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