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接地,創新神話的旅程:《天梯——Fotong與Sera的神話》——Sa-lisin祭儀
10月
27
2022
天梯——Fotong與Sera的神話(冉而山劇場提供/攝影 Rex 詹博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8次瀏覽

冉而山劇場繼連續三年舉辦「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後,今年的國慶連假在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團長及許多團員生活的花蓮太巴塱部落,連三天公演兼含行為藝術,取材自撒奇萊雅族【1】「Fotong與Sera神話」的劇作《天梯——Fotong與Sera的神話——Sa-lisin祭儀》(以下簡稱《天梯》)。

天與梯,連結鄰近族群的心靈;陶壺與陀螺,回溯生命與農業智慧的起源

《天梯》全劇十幕,參照節目單上的劇情大綱與網路資料可知,劇團將Sera與Fotong在井邊相遇、攜手結婚的故事以行為藝術轉化並挪到中段以後;在前面先講述萬物起源的歷史,回到沒有我「族」、沒有你「族」之生命與靈魂渾沌的最初。

回顧全作,無論縈繞整場演出的歌謠或偶爾閃現的台詞都為阿美語,加上演員以棉麻織品、樹皮布復刻前人穿著,每一幕因應情節,各自充滿小米串、竹筒、竹篩、陶壺、山棕葉、藤編背簍、斧頭等生活、祭祀道具,因而一開始便讓人跟著歌謠及眼前所見,穿越到久遠的部落時代。同時,也因舞台地布為蘊含工地意涵的藍白塑膠布,讓人感到或有轉品阿美族工寮(talu’an)意象的意涵,彰顯出冉而山劇場耕耘多年的獨特色彩——民眾劇場與貧窮劇場、環境劇場的總和。


天梯——Fotong與Sera的神話(冉而山劇場提供/攝影 Rex 詹博仁)

在步調沉穩、男女歌聲沉厚與宏亮的交織中,最初幾幕包含:眾人手持鏡子面向觀眾,阿道團長與團員撐起藍布幔前後跑動的場景。咀嚼節目單「Kakarayang(天)像D-adingo-an(鏡子)一樣,一照而生下了靈魂和影子。」【2】的短句並參照相關訪談得知:鏡子攸關馬太鞍神話中混沌之初開天闢地的傳說。【3】加上阿美語鏡子D-adingo-an中的Adingo有靈魂、影子之意,顯示出在最初的蒙昧年代,靈魂如同影子,尋找適合的身體與出路。

直到天神引發的藍色海嘯布幔退去,大地才在縈繞Atomo(陶壺)一詞的歌聲中展現生機——節目單以「圓圓的Atomo好比母親的肚子,孕育了宇宙萬物」簡短呈現〈陶壺歌〉。古老年代,除了祭祀的陶壺,陶壺在生活中用於釀酒、儲糧、貯水、放醃肉及種子等,咀嚼這些的同時,筆者也跟著感受與想像這泥塑容器如何像過往族人/演出者的歌頌,神聖盛裝種種生命的可能。

走過萬物塑形的年代後,莫言飾演的Fotong在舞台中央轉動陀螺(Acocol);然而,戴上黑條紋白面具的他,散發若即若離的異人、神使氣息。但隨著劇情,族人也捧著竹篩與其陀螺旋轉、忙碌。自此,整齣劇在Fotong埋首製陀螺、施法使部落土地長出南瓜、竹子的苗,農業慢慢「轉動」後,部落生活跟著「轉動」起來。這段人們旋轉的段落也讓筆者想到土耳其的蘇菲旋轉舞(Sufi whirling)——藉由旋轉來與真主溝通的舞蹈。但本劇中,族人的旋轉相較於神人溝通,縈繞更多探索意涵——演出者的眼光,折射出對陀螺軌跡等等的好奇與期盼,與當今撒奇萊雅族文化中的陀螺意象——農業智慧與文化開端有所連接。


天梯——Fotong與Sera的神話(冉而山劇場提供/攝影 Rex 詹博仁)

接下來《ilisin(年祭).祭品》的情節,在展演先民溫馨、有序的傳統生活之際,讓人感到劇團從阿美族主體和視野探索/辯證撒奇萊雅族心靈及彼此族群關係的一面——兩族在小米豐收後都有ilisin(年祭),也都有海祭傳統。但戲劇演繹歲時祭儀的過程中,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的根本差別卻近乎不復見,可說劇團也透過演繹傳說,回溯到日本人賦予族別認同前,部落認同的年代。

神話情境中的行為藝術——多重演繹,蘊含傳統與當代價值辯證的「天梯」意象

然而,這齣神話改編之作,似乎難從線性思維觀之;意即,劇情走向不同於線性史觀展演人類文明進化,而是透過多重演繹「天梯」,展演循環史觀及不同年代、位置的族人對「天梯」神話情節的認知演變,也讓這個「Sera女祖由天梯墜落」的老故事,在母系社會的現當代部落陪伴想像力的孕育與激盪。

天梯意象首次出現,是在「Fotong自告奮勇提供祭品,剖開了桂竹、毛竹和南瓜,出現了牛、豬、糯米,部落便可以舉行ilisin」之後【4】。這段情節包含演員Awa以赤腳踢著大石頭一路走到台前,Moli則在類機器除草聲的聲響中,以長棉線拖行他失去的一隻腳,並在舞台前滾動而行。同時,身著紅衣裙的Awa站在一塊大而不穩的石頭,手上再撐起一塊石頭,似乎欲往上「接通」什麼。然而,「天梯」意象在這一小段行為演出中並無引發墜落或不祥後果,似因Awa沒有「觸犯」規則,故也沒有「觸發」不可逆的結局。

天梯再次出現時,不再只以疊石為連接天空之梯,而是有一名服裝更「現代」的年輕女子飾演戴面具的Fotong伴侶。此前,第五幕《海祭.魚群》中,Siki出場吟唱、擔綱祭天,但準備海祭的族人卻近乎空手而歸,他們請教Fotong後,他提出rakar(魚筌)並與族人再次祭天,後因收穫豐富,族人手持漁網或魚筌,以歌聲歡慶豐收。很快地,天梯的戲劇張力在橘色塑膠桶進場,身穿桃色t-shirt露大腿、頭髮染成褐色的年輕女子手持彩帶登梯,Fotong坐在白色魚筌中,以歌聲伴隨女子而醞釀。過程中,登梯女子以腹部撐在梯頂、擺動腿部,並遭遇不留情面的潑水,像數落她露腿部、登高梯,或也象徵兩人的可能性不被看好。

在觀眾選擇性對梯頂女子「潑冷水」後,最後她「蹦!」一聲,在有些緊湊的鼓聲中摔落橘桶。這段演出逼近神話情境中,「Sera執意跟隨丈夫,丈夫要她不能發出聲音,但Sera因疲勞而發出嘆氣聲,致使梯子從天空崩落……」的情節,而掉落水中也呼應兩人相遇,正是當Sera到井中提水之時的神話情節。然而,與Fotong相遇究竟將女子帶往了何處?或許是這段行為演出給予之最大的反思。


天梯——Fotong與Sera的神話(冉而山劇場提供/攝影 Rex 詹博仁)

在以「天梯」邁向創新的路上,「接地」之不可或缺

天梯意象最後一次出現,主角轉為年紀稍長於前兩位女角的女子。在莫言/Fotong以吉他帶來穿插於全劇,顯得異樣熱鬧與前衛的婚禮場景後,女子要觀眾一一踩破婚禮氣球,宛如方才的歡慶只是虛幻,熱鬧後有更多醜陋「真實」有待披露。後來女子將僅剩的氣球塞到肚腹中擬仿懷孕,但似乎「失敗了」,她得知自己「創造」不出什麼後,失意地被族人帶往遙望遠山,並在接下來仍探索登梯可能。但最後,全劇在眾人滾著紅布進場、脫去前面幾幕象徵傳統秩序的棉麻衣飾後趨於自由與解放。

這最後的段落中,Moli持拐杖繞行舞台,白衣服的人們在這幾名「天梯」女子身上抹泥巴。在如此與土地接壤的過程中,女子頭髮、衣著不再整潔如初,但演員整體圖像相較於全劇前段,呈現出格外和諧的整體感。似隱喻人們終究要從土地獲得靈感與力量,如在劇中出現兩次的〈陶壺歌〉——土地是一切的根本,孕育陶壺,也孕育靈感與生命力。天梯,或許像高不可攀之處,但墜落又如何呢?在此劇的行為藝術詮釋下,創作與向上連結的旅程無論經歷怎樣的挫折,似乎只要回到土地、自然與人們之間,便能展開新的循環與故事。


天梯——Fotong與Sera的神話(冉而山劇場提供/攝影 Rex 詹博仁)

整體而言,「天梯」似為亟欲獲得天啟、永恆幸福等等卻不斷遭逢挫敗的旅程,女子違反規則/禁忌而蒙受唾棄的模樣,也折射出現人們挑戰古老規則/禁忌時不免遭到的懷疑與敵意。因而筆者認為,《天梯》人們想通往的,不僅是Fotong的天家,也是對人神關係、知識與藝術創造的探索與解密。顯然,創新過程必然打破傳統規則。但更值得追問的或為,創作/創造/創新之旅中的付出與努力,是否如劇情綱要最後一句所寫:大地與心靈都「因此動植物生機盎然」?

 

註解:

1、撒奇萊雅族自1878年加禮宛事件與噶瑪蘭人共同抵禦清朝軍隊後,部落家園遭毀,頭目夫婦蒙難,此後許多族人住在阿美族的部落。長期隱匿下,撒奇萊雅文化面貌面臨趨於模糊的困境,甚至曾被日本人歸為「奇萊阿美」,但在長年的文化復振後,已於2007年獲得中華民族政府承認為第13個原住民族。

2、節錄自節目單。

3、來源同上,並參酌楊振暉〈山.靈.敬——回返祖靈智慧的人間淨土特展〉一文,收錄於宗博季刊第108期。

4、摘錄自節目單。

《天梯——Fotong與Sera的神話》

演出|冉而山劇場
時間|2022/10/09 14:30
地點|太巴塱祭祀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