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細節的魔鬼《時光裁縫機》
11月
10
2016
時光裁縫機(漂鳥劇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1次瀏覽
邱書凱(自由工作者)

唐詩中,孟浩然筆下的慈母手拈針線,一千多年後的當代,新詩文人雲天輾轉筆為,無論是一針一線的「純」手工,或藉助機具車出的「半」手工,母愛慈祥、溫暖的形象總是深植人心,《時光裁縫機》也不例外。故事發生在當代,由一對母女組成,母親是一位裁縫師,女兒自幼的衣服皆由她親手製作,隨著女兒年歲漸長與外出遠行,親子關係也連帶疏離,返家後的女兒繼承衣缽,也喚起兩人間的回憶。

演出地點為一家服飾店,在約莫五坪的店內空間中,創作者以輕巧的模式構思演出,包含物件的象徵(珍珠項鍊比喻世代的傳承、縫紉工具代表親子間的連繫、紙飛機是離家遠行)、角色迅即俐落的裝、髮轉換、精簡的演出人力,相當契合「給壢小戲節」經濟成本的考量。此外,表演中亦融入舞台指示的唸白、將觀眾席圈入演出範圍內與詩意的剪影,著實為演出形式增添不少色彩與新鮮感。

每位觀眾在入場前,都會拿到寫著「親愛的你 安啟」的牛皮紙信封,抽出來是一張A4大小的紙,紙上的文字共分為三個區塊,前兩段是女兒的獨白,最後一段是歌曲的詞(僅擷取原作中的前兩段),工作人員於開演前,特別說明演出中將以三角鐵為指令,邀請觀眾一同唸、唱。此舉立意良善,無非是期待觀眾能將角色投射至自我,抒發己懷;不過,有幾點仍須留意,首先,觀眾在戲中扮演何種角色;其次,觀眾的加入是否有助於戲劇性的創造與表達?再者,突如其來的加入是否破壞戲劇該有的節奏?尤其前兩段的敘事特色為獨白,獨白特重情緒流露與節奏的掌握,當觀眾並非專業演員時,縱然聽覺上增添複讀的回聲與輪唱效果,課文般的朗讀式唸白卻容易流於為互動而互動的窘境,難以擴大、渲染整體的情緒。問世於三O年代的,原唱者為根根,李碧華、鳳飛飛與江蕙也曾重新詮釋,然而,即便是同樣的歌詞,四種版本的譜曲與歌者演繹卻不盡全然,根根有著中年婦女草根性的嗓音,思念中藏著埋怨,李碧華則唱出傳統東方女性內斂的思念,鳳飛飛彷彿是情竇初開、滿懷盼望的新婚少女、江蕙則大方歌詠心中的喜悅,頗有戲曲中「花旦」之感。如是,究竟創作者希冀演繹哪一種情懷?再加上臺灣人的民族性格仍屬羞怯,以清唱作為帶領方式下,共吟的理想不免事與願違;曲目雖富有等待之意,也刪去原作中最末段聚焦於「君」的明指,但情人間與親子間的情感畢竟有別,挪用不妥則適得其反。

睹物思人往往能勾起極富情感的回憶,演出中,裁縫機僅以「噠噠噠」的轉動聲與剪影示意,頗有王維《鹿柴》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味,直到最後一刻,演員將剪影的布幕撩起,眼前上演的故事好比海市蜃樓般頃刻消失,人與人之間袒露、赤裸的情感在古早裁縫機的現形下湧起。二十分鐘內,片段式的過往雖然難以將母女關係以具體情境更細緻地托出,觀眾同為參與者的策略與形式選用的緣由亦須重新爬梳、思索,但簡潔的演出風格誠然喚起最樸實的親子記憶。

《時光裁縫機》

演出|漂鳥演劇社
時間|2016/10/30 15:00
地點|中壢市中平路88巷2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