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回去三合院看你舅舅了?《萬亞舅舅在___》
9月
30
2020
萬亞舅舅在__(桃園鐵玫瑰藝術節、漂鳥演劇社提供/攝影王建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0次瀏覽
莊博仁(劇場工作者)

繼《時光裁縫》後,桃園在地劇團漂鳥演劇社的新作《萬亞舅舅在___》,再次推出了有互動環節的劇場演出,打破演員與觀眾的界線,筆者認為,模糊的舞臺界線已成為漂鳥演劇社的特色了。這次作品改編自俄國劇作家契訶夫名作《凡尼亞舅舅》,將場景設定為三合院。演出場地在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是桃園座位席最多的鏡框式舞臺,但是演出團隊捨棄一千多個觀眾席,在作品中帶領觀眾走上原本的舞臺,任意或站或坐地欣賞演出,大幕拉下後,演藝廳瞬間成為一個黑盒子劇場。

 觀眾走上舞臺後,偌大的臺上散落了許多落葉。舞臺中央由盆栽與家具圍成一個圓形,過去我們所熟知的三合院,都是由房間一直線地排列而成,不過由演員的走位與家具的擺設,可以看出長條狀的三合院,在舞臺上被拗彎成一個圓環,並將走道安排在圓環的最外圍。散落於其中的觀眾,在看戲時能近距離接收到角色的情緒:悲憤的舅舅與絕望的醫生,繼母和女兒的憂傷與暗戀。當演員從觀眾身旁擦肩而過,觀眾彷彿就像是三合院裡的小孩子,只能冷眼旁觀著大人們的爭吵,不容置喙也無力制止。整齣戲節奏緩慢,也帶給觀眾一種氛圍,近似於鄉下才有的低沉寧靜,也凸顯四位演員所詮釋的壓抑感。不過劇中穿插了其中兩段演員獨白,透過舞蹈與饒舌來表現,和整齣戲的調性相比,則是有些突兀。

劇名巧妙地留了一個空白,並不直接表明舅舅所守護的三合院位在何處,為的是讓觀眾自行填入答案。現在都市化快速的社會,大部分的三合院都是由一對,甚至是只有一位老長輩居住,當長輩過世,三合院往往被棄置一旁,大門深鎖成為空屋,亦或是直接被拆除,土地另作他用。更不幸的狀況是,有些老人家如萬亞舅舅一樣,必須在生前就看到自己成長的三合院,被拆除消逝的一幕。桃園是個現在正快速都市化的城市,位在臺北這樣已飽和的城市空間旁,人口瘋狂移入,高樓不停從土地上冒出,而原本在這片土地上存在的事物,新移入的居住者不曾知道,也許也不曾在乎。作品中,舊式三合院裡面的人離世或著搬遷後(現實中,通常兩者伴隨著發生),建築物生滿了落葉,當被拆除時,唯一認真看待的人,不是曾經在裡面生活過的人,而是第一次與其見面,開著怪手的那位司機。回頭一想,桃園老房舍消失的速度快到連在地人都很容易忽略。在演出的最後,大幕上接續投影了老三合院的照片,不禁讓筆者想到數個月前,曾回到父母年幼時所住的三合院,祖父母過世後的那次造訪,迎接我的只有經年累積的灰塵和雜草。筆者認為《萬亞舅舅在__》的空白,就是在問我們「你有多久沒有回去三合院看你舅舅了?」

越來越多劇團,嘗試將國外經典的文本改編成臺灣版,包括阮劇團、四把椅子劇團的多部作品,透過更接地氣的方式,打破數百年前的歐美社會劇作背景,與今日的臺灣之間的隔閡,企圖使國內的觀眾不論是任何年齡層,都能無障礙地欣賞到優秀的作品。筆者也十分期待這些作品,能如同果陀劇團的《淡水小鎮》成為本土劇作的經典。

《萬亞舅舅在___》

演出|漂鳥演劇社
時間|2020/09/12 19: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是一齣經典現代戲劇的當代跨文化改編,改編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知名作品《凡尼亞舅舅》。劇名改為《萬亞舅舅在____》⋯⋯然而,主旨的開放性與形式的本土性卻形成了一個風格美學與改編意圖上的矛盾,讓這個跨文化改編的落地策略出現許多值得商榷之處。(許仁豪)
9月
30
2020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