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與赤鬼《妖怪》
5月
22
2023
妖怪(時生劇團提供/攝影李勉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8次瀏覽

文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創立於2021年的時生劇團,以青少年教育為出發。此次推出劇團二號作《妖怪》,改編自野田秀樹的《赤鬼》。

《妖怪》與《赤鬼》的主要角色同樣有受村子排擠的「那女人」及其有點傻的哥哥、追求她的男子,還有一個不被大家當作人看的妖怪/赤鬼。《妖怪》保留了《赤鬼》所要傳遞「人比鬼還可怕」此一意旨,淡化原著中村民一方面嚮往去到海的對面(外在世界的隱喻),另一方面卻又排斥外來、說著不同語言者的矛盾。

在《妖怪》中,側重於母親對孩子的執著,最後釋懷而前進的過程。這得要從故事的開頭說起,由於「那女人」把親生小孩養死,而遭到村子裡的人唾棄,她背負了所有與詛咒、邪惡有關的形容詞。一日,暴風雨來襲,海上漂來一只妖怪,誤打誤撞進到「那女人」的家裡,似小孩的型態、聲音(而非如原著中的成年男性),喚起其深層的母愛,她逐漸找回活下去的動力。某日,海上漂來一封神秘的瓶中信,妖怪看到便激動著要去找親生母親,一直以妖怪母親自居的「那女人」大受打擊,甚至不惜以攻擊試圖控制「小孩」(妖怪)。

妖怪獨自划船回到海的對面,「那女人」帶著對妖怪的執念在恍惚間跟隨其後。她偶遇了一個講著相同語言的小男孩,一個失去小孩、另一個失去母親,兩人一拍即合,彼此療癒。倏忽,醒了,原來這一切都只是一場夢,所幸在旅程中,她似乎已從抑鬱的迷霧中走出。

整齣戲中,「那女人」作為母親的身分具有多次反轉,增加辯證空間。原先是村民眼中失職的母親,一次轉折是她一改從前默默承受眾人唾棄的性格,為了保護妖怪成了主動反擊的母親。這個看似完美的天秤,並沒有走向過度理想和樣板的發展,而是打破平衡:再一次反轉,這份母愛逐漸扭曲,化為將孩子(妖怪)擅自當作私人物品的執著,在妖怪氣惱的哀鳴中,「那女人」從被害者轉變成加害者。最後,逐漸接受並放下,只留下平靜。透過母愛的多重面向,進而呈現出在人生漫漫旅途中,迷惘(以「那女人」漫無目的划船的意象呈現)、執著,最終因釋懷而前進的核心概念。


妖怪(時生劇團提供/攝影李勉之)


妖怪(時生劇團提供/攝影李勉之)

相較之下,村民形象顯得單一。在此之前,先談表演形式,時生劇團掌握住野田秀樹在《赤鬼》中不斷替換的場景、遠超過演員數量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不斷切換的流動感。在《妖怪》中,主要角色由固定的演員擔綱,另外三位演員則輪流扮演村長及村民,快速轉換身分、性別、年齡等,演員的表演青澀而質樸,編排上畫面好看、趣味十足,觀眾能清楚看見身分在演員身上所流動的能量。

村民、村長台詞主要是由謠言所構成,繪聲繪影捕捉或創造,擔起推進與深化劇情的功能。這些資訊流竄於街坊耳語中,部分都已佚失,唯獨「301」——意指妖怪已經吃了300人,下一個即將成為第「301」人——此一詞彙在一來一往中被完整保存下來,構築一個「想像的共同體」【1】。這個詞彙使本來鬆散的群體,變得更有凝聚力,而這股凝聚竟是加深對妖怪妖魔化的利器。

不過,無論是哪種村民,都只展現出對「那女人」單一的見解,越是極力塑造排擠與被排擠的單一面向,越感覺人物定型且刻板。尤其是村長與村民有著位階及象徵等差異(甚至能進一步談民粹),但在處理上皆被扁平化,固著了詮釋上的能動性。因而,「那女人」對妖怪出於失去親生孩子而想彌補的母愛,或同為天涯「邊緣」人的情感,皆被淡化,說教意味遂被加重了。

上述所及,能看出編創的巧心經營,以諸多篇幅刻畫,無非是希望透過對比,傳達出人比鬼還可怕的意旨。赤鬼/妖怪究竟是什麼?正當似乎隱約提及移民、民粹等議題時,一切思考卻隨著妖怪離去戛然而止。前半段所累積之妖怪、海的對面所隱含的意象、村民對不同物種甚至是同村邊緣戶的偏見等諸多觀點,被重重提起,最後卻默默忽略不提,因此產生裂隙。也可以視為原著(人比鬼可怕)及改編核心概念(藉由母親對孩子的情感鉤出迷失、釋懷、前進的過程),在嫁接上產生斷裂。

整體而論,演出是迷人的,從表、導演,到舞台、燈光、音樂、服裝設計,足見製作團隊的用心。據現場觀眾反應可見,包括我皆無不沉迷其中。能在野田秀樹的《赤鬼》中成功另闢蹊徑,並根據觀點發展出形式與文本的互文,對年輕的團隊來說實屬難得。當一齣演出已經達到既好看又能帶來思考時,下一步的「然後呢?」讓人期待。

註解

1、這六字借用1983年Benedict Anderson發表並出版《想像的共同體》一書,該書旨在研究與分析民族及民族主義。相較於建立在每日實際見面與互動的「現實的共同體」,想像的共同體使人民得以跨越地理、傳播時間、社會等差異,創造出歸屬感或達到一致的目標(甚至願意赴死)。原書中以小說為例,說明文學性的詞彙、隱喻,也是將讀者置入於某種共同的想像。本文借用這六字並非是要討論民族及民族主義,而是在演出中確實可以清楚看見因為「301」這個被創造出的詞彙,使本來鬆散的群體,變得更有凝聚力,而這股凝聚竟是在加深對妖怪的妖魔化。


《妖怪》

演出|時生劇團
時間|2023/04/22 19:00
地點|鐵森林排練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