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外之框的未竟之業《釧兒》
5月
22
2019
釧兒(躍演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2次瀏覽
楊智翔(國立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舞台是留給願意為它等待的人。2015年高雄衛武營建築本體尚在構建中,當年「衛武營玩藝節」於戶外榕園廣場推出旗艦戲劇《釧兒》音樂劇,在草原上搭建起幅員遼闊的寬型舞台,完整包覆視線所及之處,不時有鳥從頭頂上吱吱飛去,伴隨綿綿細雨,彷若釧兒流不盡的淚珠,在劇末敞開天幕迎來巨大榕樹等景致,在在令人記憶深刻。從野台走進廳院,《釧兒》試圖以庶民力量推翻雕梁畫棟、充滿距離感的劇院印象,成功以西方音樂劇的形式解放傳統戲曲歌仔戲的視界,但同時在西方劇院的鏡框下,也圓了自己一個謊言。

謊言就在地獄裡。觀眾流失、面臨解散的歌仔戲團「天美班」無人接班,團主天來(澎恰恰飾)與妻子美雀(張瓈丹飾)為了是否解散爭論不休;廟埕上香豔火辣的脫衣舞孃靠著「精品大旋轉」成功吸睛又吸金,不過歌舞團團主黑豬(葉文豪飾)與來自大陸的妻子小冷(王悅甄飾)相處時光日益減少,同樣也吵得不可開交,兩組夫妻因心中承諾受盡苦痛。不願接天美班的阿強(呂名堯飾)翻到深藏已久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歌本,以聲召喚出八年前被暴風雨帶走的釧兒(張芳瑜飾),消逝記憶逐漸湧現⋯⋯。原來阿強心中的歌仔戲魂一直都在,只是他所處的世界不願給他舞台。劇院版的《釧兒》靠著「仙姑」扭轉僵局,絢爛奪目的歌舞搭配澎湃閃亮誇張到不行的服裝與舞台,仙姑仙女不只下凡,更直接遁入地獄,帶領劇中受苦受難的眾生,前往極樂邊境—要有錢就有錢、沒有舞台就一次給足一個月的邀演。黑豬在地獄裡遇見仙姑,就將劇中一切難關通通解決,將所有人一輩子無法兌現的諾言重重抬起、輕輕放下。《I dream a dream》這場華麗萬分的仙女搶救戲碼,歌、舞、戲一氣呵成,堪稱全劇最搶眼的秀,但也不禁令人想起戲甫一開始,廟埕歌舞團的豔光四射。舞台上的野台、劇院內的鏡框,框外之框,原來如此相像。

由外入內,劇院版的《釧兒》彷彿劇中傳統與現代對抗的縮影。我們雖身處劇院內的觀眾席,其實某些時刻,舞台上的野台前方無背台看戲的角色調度時,無形中我們早已被「帶入」劇中/「帶上」舞台。看著風雨裡仍拼命出演的野台戲,與生命/興趣拚搏的傻勁是我們早已丟失、失憶的本能,我們忘卻「承諾」的重量,我們越來越不能理解「等待/慢」所蘊含的價值,因此一有時間不自覺的會拿起手機「窮滑」(戲開演了阿強滑手機滑到不見人影),物質的需求經常凌駕「心」的需求之上(黑豬有錢換Gogoro卻沒錢帶小冷返鄉)。醞釀近十二年才走入國家級劇院的《釧兒》【1】,戲裡戲外無不傳遞出寄予歌仔戲文藝復興、青年承接創新的盼望,反覆在歌詞中出現「等一等、她還在」聲聲喚的對象或許並非阿強,很可能是台下每一位觀眾。戲不等人,但是我們可以等戲娓娓道來。

「寶釧別走,等一等平貴;分秒必爭,等一等歲月。」謝幕後,曾慧誠導演上台要大家拿起手機,直撥所有演員齊唱劇中經典歌詞的畫面,目的無它,儘管高雄場近乎滿座,台中場卻尚有4000張票房的壓力【2】。框外之框猶有另一框界,手機屏幕或許能夠收斂劇場視界,卻收不進當年野台演出時在場真實的風景與氣味。現實世界裡,觀眾是否也能巧遇仙姑,拾起對劇場的愛以及願意等待一台好戲的心?未竟之業,《釧兒》未來尚有令人期待之處。

註釋

1、據本場次演後曾慧誠導演口述,《釧兒》音樂劇的初始,是十二年前他帶著厚厚一疊企畫書走進衛武營的辦公室,一路談出來的作品。

2、當天演後不僅曾慧誠導演泣不成聲極力推票,《釧兒》故事原創者澎恰恰亦聲聲召喚台下所有觀眾幫忙推售台中票房,劇團票房壓力,猶如劇中「天美班」。

《釧兒》

演出|躍演
時間|2019/05/02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實中所歷經的「等待時光」,是《薛平貴與王寶釧》劇碼與現實人生的呼應;角色對事物的執著迷信,則隱隱扣合臺灣宗教傳統。本戲討論愛情、不離親情、又見友情,並且將所有情感揉捏進本土文化,是劇本引人入勝的第一個原因。(郝妮爾)
6月
06
2019
整體來說,《釧兒》的故事很在地化,既讓年輕人認識傳統戲曲歌仔戲,也吸引年長者,回味埋藏在幼年時記憶深處的野臺戲。(蔡佩娟)
5月
15
2019
與過去作品相比,這次的嘗試,格局更為宏大──舞台更大,演員編制更大,故事野心更大,當然「音樂野台戲」面臨的音控聲音挑戰也更大。只是,在更大的企圖前,不免也讓觀眾的期待更大。以這期待檢視,自然有著些許「重重提起,輕輕放下」的遺憾。(白斐嵐)
10月
16
2015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