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暴風雨《互視》
10月
12
2015
互視(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7次瀏覽
鴻鴻(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馬戲表演通常以兩種演員交錯組成,一種是雜技,一種是小丑。前者以超越常人能耐為本事,在危險中嘗試不可能的極限;小丑則剛好相反,以暴露自己的弱點取樂觀眾,常人能輕易完成的任務,小丑做起來卻狀況百出。雜技演員精確的技巧令人讚賞,小丑的笨拙卻惹人訕笑,兩者構成完美的平衡。

Etienne Manceau演出的獨腳戲Vu卻綜合了這兩種特質,成為極其獨特的演出。演出沒有語言,但演員既不模擬默劇動作,也沒戴紅鼻子,剛上場時,他甚至不像個演員,而像個物件劇場的中性執行者。留著落腮鬍、戴著眼鏡,看來憂鬱,甚至有一絲靦腆。他來到一張茶几前蹲坐,只為了做一件事:泡一杯茶。而這構成了45分鐘的主要戲劇動作。

我們立刻發現,這是一個絕對講求秩序與理性的人物。常人輕而易舉可以完成的任務,卻被他化簡為繁,動用繁複的小工具,以最精確的方式完成。第一顆方糖,他利用熱水壺燒開時的按鈕彈射入杯;第二顆方糖,則要從桌面對角彈射;裝牛奶的小杯,要用自動捲尺從地面勾起;甚至點蠟燭的火柴,也要用吹管射到火柴盒側邊的磷紙自動點燃。由於對方法的偏執,單單一件小事就把自己搞得死去活來,這一潔癖般的性格缺陷,如同小丑;然而他完成這些偏執的技巧之高超,又絕對是雜技等級的。觀眾一面因他不可思議的偏執製造出一連串問題而不斷失笑,一面又因他近乎完美的解決問題能力而發出一陣陣讚嘆。

說「近乎完美」,因為還是有意外發生,而意外也都在戲劇情境之中,得用更複雜的方式解決。其中包括了多次與觀眾互動的部分,甚至讓觀眾到後台幫他找東西,以及與觀眾比賽誰能把橫置在杯上的湯匙震落杯中。還有他會把爆竹放進抽屜引爆,再用管子把煙吸吐出來,想要瀟灑卻把自己嗆得半死。這些讓真實逸出的片段,最終都證明與主題息息相關。因為對於精確的講究,最後卻瀕臨失控:當他用菜刀剁下紙捲製作的指甲套時,雖經過精確測量,他還是怕剁下自己的手指。這種「人性」與「科學」的矛盾,終於讓他暴怒,亂剁一通,連砧板都剁壞了。至此,終於證明人是無法精密控制的,世界是無法精密控制的,讓他把菜刀剁在桌面上,把椅子一腳踢翻,把紅茶一飲而盡,沮喪地離開。

Vu讓我彷彿看見普洛斯佩羅放棄魔法的另一種可能的心境,不是功成身退,而是感到再精密的操控、計畫,命運還是有自己的方向,無法被任何人全盤掌握,的那種落寞。於是,這一小小的泡茶事件,遂成了一場具體而微的《暴風雨》。創造了偉大的魔法,也呈現了不得不然的放棄與毀滅。

賈克‧樂寇認為小丑表演的最大課題,便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小丑」。這無疑是最難的。許多小丑或默劇或喜劇表演者,費盡力氣模仿別人、設計橋段、取悅觀眾,越是用力,觀眾越是感到不自在,因為他們看不到這些東西和表演者的關聯。然而在Etienne Manceau身上,觀眾卻從來不必擔心。他的憂鬱、靦腆,與後續逐漸散發的偏執、幽默、善良的裝兇,以及最後的暴怒、沮喪、甚至瘋狂,就像透過一個日常生活的事件,讓我們逐步認識一個真實人物的不同面向。沒有誇張,沒有故作姿態,卻飽滿自足。

許多的千萬製作,只是在浮動的根基上踵事增華,而一個單一動作的單人表演,卻可以成為現代文明的寓言,甚至直面生活所有的可能與不可能、努力與徒勞。我不明白法文劇名Vu為何會翻成《互視》,其實這個字更接近《既視》,暗示了一種反省的哲思角度。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卻可以讓每個人都覺得,與他同類。這是藝術最強大的能力,這位法國演員讓我們體驗到了。

《互視》

演出|Cie Sacékripa(法國)
時間|2015/10/10 16: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曼菲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