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十足,《但是又何奈》?
11月
10
2023
表演藝術評論台制式配圖(劇照授權:飛人集社劇團、台南人劇團、四把椅子劇團、人力飛行劇團/圖片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7次瀏覽

文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說起1980年代,歌廳秀/工地秀/牛肉場/錄影帶出租店/電玩子遊樂場/大家樂,是極其蓬勃的庶民娛樂,但卻是一道灰色地帶。故研究者歸結1980年代的庶民娛樂「凸顯了經濟狂飆時期『金光閃閃』、『酒色財氣』的庶民美學,伴隨著『臺灣錢淹腳目』的翻身成富慾望,也引起主流菁英的道德貶抑與污名化」【1】,誠為有力的註腳。

早在1980年代,大家樂即是電影題材,如《天下一大樂》、《瘋狂大家樂》、《他槓龜・我發財》。至於歌廳秀,現場遠比電影香辣刺激。歌廳秀/大家樂式微後,也常是談話性節目的話題,彷彿鄉野奇譚、口述歷史,瘋狂荒唐程度讓當代人瞠目結舌。2009年,隨著豬哥亮復出,巡演《萬秀之王》,後有《再見歌廳秀》、《真愛秀・藍寶石大歌廳》,帶領觀眾重溫秀場風華。《但是又何奈》別開生面,結合歌廳秀與大家樂,是個令人期待的題材。

《再見歌廳秀》以秀場轉型的齟齬為骨幹,帶出歌廳秀的風華與困境,《但是又何奈》則以歌廳經營者弘哥,回憶對秀場的往日情懷【2】,並以玉梅為圓心,交織親情愛情友情,凝結出「父親沉迷大家樂、母親持家生重病、女兒棄學入職場」的社會縮影。這使我聯想到《人間條件七》,年輕女工前進工廠,但畢竟秀場不是工廠,歌廳環境淡化悲情增添娛樂;然而歌廳秀是兼具演藝職業與庶民娛樂,面對雇主與觀眾,也不輕鬆,何況一名十六歲女子還得承擔家計,處理情感問題。

如此看來,玉梅戲份應當吃重,然全劇角色戲份分配均勻,不像《勸世三姊妹》重壓在宋國珍。但關鍵角色當屬母親潘鳳君,如同《人間條件一》中的阿嬤、《勸世三姐妹》中的大伯公,都是來自幽冥交界處,少了該角色劇情還能騰挪貫通,若置入會增添某些動人力道。潘鳳君的角色可以有很多的想像,例如她或許曾是清潔員、曾為了六合彩與丈夫吵架、曾登上舞台唱歌,最後成為舞者。而當潘鳳君以「通靈少女」出現在玉梅試唱現場、丈夫問明牌壇前,在鼓勵試唱順利讓玉梅登台演出與撕聲勸說逼出丈夫說出真心話之間,鉤出生者對亡者的思念懺悔、亡者對生者的關懷愛護。

全劇劇情通俗,也不勾心鬥角,以「和解」與「去執」為核心,尤其當潘鳳君病故二十年、玉梅已近四十歲、弘哥人生將要落幕,所有貪嗔癡隨著時間該揮手自茲去,好好告別,不留遺憾。

該劇有不少即瞬換景,導演處理相當流暢,這得歸功於舞台上沒有龐大沉重又複雜的場景裝置,使導演可以大顯蒙太奇手法。讓觀眾從後台角度觀看前台表演情景只是小菜一碟,精彩之處在於以一首〈飛向你飛向我〉串聯起玉梅羽雁共同試唱後同台登演、弘哥派黑道警告前歌手、歌畢來到後台聊天等畫面,極其流暢,連續蒙太奇大幅縮減燈暗換景頻率,彷若電影插曲。

照理講,通俗劇情結合流暢調度,應該是一部相當精彩的作品,可是在整場觀劇體驗中,卻有股尷尬感躁動難安。

該說是舞台設計問題嗎?舞台雖無龐大裝置,便於導演施展蒙太奇,但當演員僅有大量對話且走位、動作過度瑣碎、重複,容易成為乏味的長鏡頭。至於歌廳秀部分,歌唱者氣勢不足,又無現場樂團演奏,儘管有華麗伴舞試圖撐起艷光四射的秀場感,但因戲台過大顯得比例不稱,反而吃掉秀場演出,使之顯得蒼白無力(令人費解的是,大飛碟居然只出現在開場與謝幕)。

還是因蒙太奇手法,導致即瞬換景、演員來去匆匆,來不及醞釀情感,或讓觀眾無法及時接收某些訊息?例如潘鳳君是很棒的設置,但出場方式卻稍感費解,特別是當玉梅以清涼裝扮唱〈但是又何奈〉,鳳君出場演唱後半段,開口雄性嗓音,消解本該動人的告別情緒。此外,以一首〈一樣的月光〉,試圖呈現時代與個人的改變,左側羽雁歌唱,右側舞團演出,前側玉梅、朝生對戲,接著舞團突然變成綠島監獄暴動,畫面轉換目不暇給。如果這是電影,將會像《搭錯車》的插曲〈一樣的月光〉,是流暢的蒙太奇;但用在劇場,卻讓三角戀跟個人慾望在一片混亂中匆匆帶過,也恐怕致使演出時少了亮眼衝突,而該是另一噱頭的大家樂也淪為點綴。

作為衛武營五周年大戲,《但是又何奈》取材的確突出,劇本及導演手法也相當出色,誠意十足。首演謝幕時,導演王靖惇感性地說「我們值得更好的票房」,形式上無庸置疑,然演出時所浮現的尷尬感,儘管誠意十足,卻如同劇名──但是又何奈?

然而,有朝一日,期待再相逢。

註釋

1、見王志弘、江欣樺:〈從抑鬱悲情到俗擱有力:臺灣庶民文化的轉變〉,載《休閒與社會研究 》第13期,2016年6月,頁56-57。
2、許多表藝作品是依「往日情懷」展開,以歌廳、劇院、卡拉OK的題材如《再見歌廳秀》、《但是又何奈》、《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皇都電姬》皆是如此。與其說是緬懷往日風華,不如說是在落日餘暉中哀悼樓塌了。

《【衛武營五週年慶】《但是又何奈》 Singing All the Night》

演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主辦
時間|2023/10/08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