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催生》的介入式見證與辯證
12月
30
2021
百年催生(影響・新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6次瀏覽

呂美親(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若沒有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會變得很糟?還是會更好?既是有了「文協」,台灣現在被改變了嗎?這或許是《百年催生》創作初時的扣問,也是創作者想丟給觀眾的質問。為了紀念成立於1921年的台灣文化協會百週年,編導呂毅新和編劇陳南宏被賦與的任務是:演出「文協」的時代!

文協的時代,造就一群為了捍衛台灣主體性、以文明啟蒙論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菁英。但《百年催生》不對任何一位文協英雄歌功頌德,也不著墨於其豐功偉業,且跳脫受殖的悲情框架與抵抗國家機器的單一力道;它帶著現代青年們穿越時空回到文協成立前夕,「介入」了幾段台灣人們帶著辛酸、奮鬥、無奈的斷代簡史。

一個是看似正氣凜然,法條倒背如流卻像沒心肝的錄音機、聽不懂台語的現代年輕警察;一個是屢被開罰單,氣憤地很是驕傲,英語日語都行,但也聽不懂台語的年輕擺攤小販。大都會邊緣的熱鬧場景,完全去階級式的單一語言化圖像;對於現實社會裡的城市語境,那可以義正言辭地說出「我聽不懂台語!」的傲驕,《百年催生》光是開場,就諷刺得相當有力!

而一旁是眾人接踵前去拜拜求平安的城隍廟殿前,那座幾百年來威嚴肅正卻如此撫慰人心的「天公爐(thinn-kong-lôo)」。天公爐看似與現代文明衝突地矗立著,但沒了它的焚香煙霧所飄揚的台灣味,城市的人們恐怕將如被神明遺棄而六神無主地產生更多矛盾。場景營造衝突感,警察與小販也在肢體衝突之中撞上了「天公爐」!於是,兩個無感又冷淡至極的現代青年,被帶回熱騰騰的百年前城隍廟週邊。

文協時代的智識青年曾提倡破除迷信,但作為信仰象徵且見證百年流變的天公爐,卻成為時光隧道的出入口:一扇改變台灣人命運的關鍵之門!

百年前的大稻埕,冰冷錄音機警察成為台語超流利的菜販,憤怒擺攤男變成講海口腔台語,但還會操日語擺威嚴的巡查。《百年催生》以「介入」讓兩個相互矛盾的年輕人「身份對調」地回到百年前,讓他們先翻轉舌頭,實際見證且經歷成為庶民的受苦,以及成為國家機器化身的嚴酷,進而再翻轉他們的頭腦。

戲劇介入歷史,也製造了「走揣(tsháu-tshuē)」的契機,進而帶領觀眾凝視歷史,其目的是嘗試改變。改變,必須有所破壞,重建則才有可能。於是,2020年首演的《百年催生》,更有這破壞性的宣傳詞:「炸掉一個文協之後」!過去無法改變,但「眼前」可能。而帶我們回到歷史「眼前」的《百年催生》,並未給予絕對答案,它告訴我們,每一道歷史軌跡都創造意義。

當觀眾被帶進日本時代,頭腦和耳朵都必須轉回當時的頻道;這齣戲特別重視「時代語言」的呈現。雖然日本警察須以日語表達,但礙於觀眾的聽力,僅部份以日語表現。而事實上日本時代的警察為能「教示」管理台灣人,也的確多能言說流利的台語。尤其劇中的台語表現相當「合時」,在現代與過去之間穿越自如。例如完全不會講台語的兩個年輕人,回到過去後台語就流利了!且一個還滿口道地的海口腔。而另一個主角紅龜粿,更把老一輩台灣人那豪邁又精煉的台語,表現得淋漓盡致!時代語境能夠如實切換且呈現強烈對比,讓整齣戲更加靈活生趣。因此《百年催生》把文協時代,變得讓人笑聲連連!笑到流眼淚,逼人認清並試著去「破壞」眼前的現實。


百年催生(影響・新劇場提供)

《百年催生》且又再進一步地深入扣問:由智識份子與主導的「文協」若沒成立,庶民難道不可能更加「出頭天(tshut-thâu-thinn)」?其以「介入」讓人回到過去、近距離經驗歷史,暫拋具危險性的菁英觀點,深層凝視受菁英啟蒙想參與大業卻被棄置邊緣的人們。

2020年的版本,林獻堂的忠僕紅龜粿,雖努力廣發「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連署書」傳單、宣揚對統治者的抵抗行動,但他卻也是受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啟蒙的大眾之一,而想在文協成立當天投下炸彈,企圖扭轉由菁英主導的台灣命運走向。尤其紅龜粿闊談「六三法」時,是對著把法條倒背如流的現代警察—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而成為菜販的「阿趖」(A-sô;A Sir的諧音成為他在「過去」裡的名字);聆聽歷史中「六三法」的不義,也促使阿趖重思法律的意義。而2021年的紅龜粿有了更豐富的獨白,其揭露自己來自1930年代曾參與農民組合、工友總聯盟的身分,在痛心組織分裂、同志紛紛被捕或轉向的情況下,他從質問思辯到決定行動,展現了作為普羅大眾想繼續拯救台灣的意志。

知識菁英與勞農大眾總得站在天秤的「左右」兩端?《百年催生》並不願把思考只停留在此二元對立。戲裡還有另一個位階更高的「特高警察」!這位神秘的「特高」,其實是來自現代的台灣史研究生,因無意間看到史料中有「破壞文協成立」的蛛絲馬跡,擔憂文協無法成立而回到過去。他以特高身份更殘忍地去打擊無政府主義者的穿越介入,更積極介入阻止密謀破壞文協成立的力量。《百年催生》的介入極為繁複,它帶著許多不同時空背景的青年們,一起參與了介入式的見證與辯證!

藉由理性思辯之後,為了改變、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願意回到更險峻的過去;整齣戲持續在穿越之間介入與改變。而正因現實世界的台灣所面對的衝擊與壓迫有增無減,讓2020年與2021年的《百年催生》,即便都是「沒有結局」,其部份見證與經驗也有所差異。尤其2021年所回到的「未來」場景非常不同,已是「不需要年輕人有想法了」的時代。於是,劇中的年輕人們最後相聚在「天公爐」前,且做了更顛覆的決定:再次回到百年前的更早之前。他們將回到草莾崛起、最後的武裝抗日運動「噍吧哖事件」前夕;那個有人說是「迷信惑眾」導致塗炭生靈的事件,也有人說是受無政府主義煽動所留下的印記。

每個時代都有被歷史啟發的青年,他們不惜一切只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時代。《百年催生》並不論斷歷史的絕對是非,它透過繁複且即時的介入式見證與辯證,讓我們重新思索歷史,且對著現當代也承受著歷史痛楚的年輕人們大聲警醒與期待:嘿!我們要更有勇氣、更勇敢地為了催生、打造另一個精采的百年而努力啊!

《百年催生》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1/11/26 19:30
地點|成功大學成功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