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疆界後的原民認同在哪裡?《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4月
24
2023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4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說的是園區最後一組原住民,與被原鄉遺落在外的研究生,之間所發生的故事。研究生的原民認同有點荒謬,原住民的族群意識稍嫌語焉不詳、蒼白無力,就像是速成的文化,易於引人發噱,這種陌異的經驗由來,源於紛陳的族群歷史事件。在80年代台灣的土地上,有風起雲湧的族群正名、還我母語運動,然而舊有的文化習俗一旦被拔除、被取消,哪有那麼容易追本溯源、回復在夙昔?或者時空已俱時推進、異地雜處後,復舊如舊還能成為必須嗎?都市與原鄉混血、現代性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代現況,究竟要將自身置放於何處,才能回望並跨步未來。 

奠基於原住民題材的作品,在角色扮演上(role playing),觀眾不禁會有演員是否有重演自己,抑或扮演他人的遐想,誰才是那個真正的泰雅族人,是否如劇中人物一樣仍保有部落的記憶?誰又是那個隱身在都市的原住民?對號入座般地挾帶著佔有資源的自我戲謔。不同種族的文化殊異與獨到,是帶給演員更多設身處地的聯想,而愈能進入角色生命,還是會造成自身與角色之間因經驗的陌異而更無法企及。演員一如先行者般能給予角色養分,或是要加緊努力學習,才能跟上人物的劇本歷程。這些懸念隨著每一段落像是玩著大風吹遊戲,串聯了個人的田野與角色的特質,在演員與原民身分,專業與素人表現之間穿越,開啟了許多後設的想像。 

在舞台搬演上(staged),故事剛開演,在主角人物甫登場、初試啼聲之時,觀眾尚在辨別每個人的語氣及個性,有個欺眼的裝置悄然被注目,等身擬真地座落一隅,我正在接收端等待它的發話,因為橋段鋪陳的意外插曲,發現被作假成真所愚弄,為了錯視而發笑了起來,再次加乘了舞台造景的人工與非自然狀態。中段的結構則是出現了畫外音,帶有監視與控制意味的指令,無法勢均力敵的話語來往,著實顯現出不平等,一如異文化的殖民與壓迫。故事發展至後段,時間行進到必須配合閉館場復完成,舞台逐漸隨著物件的退去而淨空,終於要恢復為空台的樣貌,駛來一輛由真實世界而來的龐然大物,將一切席捲而去,舞台的事件或許業已落幕,但現實人生的問題仍舊繼續。 

關於裝置、聲音與真實物件的三段配置,它框限或是劃分故事中的文創劇場,與演出時的舞台劇場,甚至將想像外擴至真實世界。生態園區的空間諧擬,進階地再次以人物戲仿,虛與偽的相掩裡創造短暫的真實;角色透過自我的解嘲將生命的困境消解,但卻無力阻擋單向性話語的攻勢,造成溝通之困頓與理解的闕如;真實議題的沉重,可以經由舞台轉化為輕盈,截至曲終人散前,或許我們已經習得從主體置換為他者的觀點。 

在文化展演部分(cultural performance),劇中角色吸納了現實田野經驗,展示自己應如何被看見,反映當代原民為他人展演,與自我表現性的辯證,經歷了不同世代的文化侵擾,當傳統習俗的承傳已斷裂成巨大的鴻溝,絕對的復返已無有可能,在當代的原民現身中是否能達成和解與認同?劇中老中青的原住民設定,長者身分遺留最多外來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她念茲在茲的宗教信仰與往日回憶;中生代的表現最內斂而沉默,但他投入族群事務的決心,正是向外展現自我的方式;年輕世代則樂觀而活力,並不抗拒肩負傳遞的使命;另一方面研究生則是以展演、暴露缺點的方式,達成彼此的和解,形式各異的展示與演繹行動,或許無法彰顯原民最初的本真性,但其各自秉持著一份比重不同的真實,夾雜在整個族群裡。 

原民三人最後駐留園區的原因,我認為或許是他們珍視著,與觀眾的溝通與交流機會,等待著再次訴說自己的管道,而在專家學者、原住民及漢人的三組結構中,也存有發聲的路徑,原民作為台灣原生土地的主人,在專家的引領下朝向更多的觀眾,進而建構自己的舞台與表述方式。當代的原民行動,把原鄉精神編織到都市生活裡,將傳統縫補到現代性經驗中,兼容文化的混種,讓自身流動成為可能,在原民性復甦的時代,人人覺察自我為認可的樣子,這樣的光景應指日可待。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3/04/07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當卡車駛離、舞台淨空,劇場中迴盪著哈勇的族語歌聲,劇場的時空彷彿被逆轉。觀眾進場的時候明明有滿台的「彩虹灣原住民文化村」,此刻卻空無一物。剛剛經歷兩個小時的泰雅文化真的存在嗎?劇場的戲劇時空是魔幻的,倒裝台讓觀眾時空也變得相當魔幻。此刻即將謝幕,也好像戲才正要開始。
4月
26
2023
究竟為何,編劇會寫出如此關乎「原漢衝突、社會結構問題」的劇本後,擔綱那位集荒謬、尷尬、論文悲劇於一身的「漢族」女角?同時,這位漢族女研究生還不經意和台灣文學資深學者撞名;藉此角色與劇情安排,編導意圖展開怎樣的社會批判?同時,在以戲劇的力量施展批判之餘,與過往及當前的台灣文學、文化、教育等學術語境,是否展開有前瞻性的對話?
4月
24
2023
一隻蛇,完結這齣兩小時的戲:Sayun Nomin(游以德)飾演漢族女研究生,來到「彩虹灣原住民文化村」園區,受蛇驚嚇,一陣慌亂,失手摔毀存有田調資料的筆電。以這個災難為敘事收尾是本齣戲所有諷諭當中之最,應驗了戲裏曾提到「若有蛇出現,往往是祖靈有話要說」,要說什麼?嘲諷台灣近年來的原民熱,特別是學院論述或知識生產的文化掠奪,對此,我們必須給予終結,正如毀掉筆電與田調——至於消費原住民文化,在土地或經濟上對其生命權益的壓迫與剝削,那就更不用說了。
4月
21
2023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