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虛妄?遇上了愛,都溶解桶中《帕特南的晚餐》
4月
10
2023
帕特南的晚餐(三點水製藝文化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47次瀏覽

文 丁名慶(特約評論人)

劇名中的帕特南,從未真的出現在劇中,而是直指美國哲學家、數學家與電腦科學家希拉瑞.帕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在《理性、真理和歷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提出的思想實驗「桶中之腦」(brain in a jar);晚餐,則是本劇的主要場景。

帕特南實驗的基礎概念,是將人的體驗在大腦中轉化為神經訊號。「假設」可以無視技術問題,將大腦從腦顱完好取出,放入裝有營養液的桶裡,維持其生理活性,並透過神經末梢向大腦傳遞「和原來一樣」的各種神經電子訊號,並對大腦回應的訊號給予等同於平時的回饋──那麼,這顆大腦能否意識到,自己「活」在被創造的虛擬世界之中?

這個相當唯心的實驗所著眼,如果這就是這顆獨立腦唯一和環境交流的方式,從腦的角度,是否完全無法確定自己是顱中之腦還是桶中之腦?對它來說,哪邊是真正的現實?兩邊都是?或兩邊都不是?腦所以為的真實,真正發生了嗎?

《帕特南的晚餐》的核心,正是藉由設定相仿的虛擬腦內世界概念,來探究、辯證「什麼是真實(以及,什麼是虛妄)」這個古老課題;而演出者的任務,則是如何讓劇場中看起來、感知為真的人事物、關係、念頭,翻轉為假,或成為可疑?同時,也讓那些看起來、感知為假的事物,顯露不容輕易質疑、拋棄的底蘊或價值。


帕特南的晚餐(三點水製藝文化提供/攝影唐健哲)


誰才是真正的實驗對象?

在本劇中,這組課題被分配給代表「搞不清楚處境」與「給予並控制訊號源的思想實驗者」的兩位主角,芷媛與今安;而兩人的情侶身分,則使得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變得更趨複雜。

此劇的趣味在於,兩個角色都身在桶中腦,所以不論哪個角色,其存在的客觀性都持續被質疑──連自己都開始懷疑──這不也與伴侶關係的本質十分呼應?劇場本身,成為一個巨大的桶中腦世界:不斷地出現刺激,人物也彼此刺激,並穿插常見的情侶互動對於生活方式、個性、處境的爭執與否定,持續升高各種層面對於存在危機的意識,直至失控。這也提供許多喜劇元素的設計與發揮空間,並讓人聯想起屏風表演班或表演工作坊一些經典作品最樂此不疲實驗與演練的:真實與虛假(扮演)之間,互相滲透、影響,而引發人物的荒謬處境。

《帕特南》這組思想實驗的模型,與人物間的張力,緊密呼應:女主角芷媛身處在桶中腦之中作為被動「測試用」客體,仰賴外來的實驗者/觀察者(男友今安)所陳述的對世界的認知,來建立她對自己的認知──但在此劇中,或許可以說,實驗者/觀察者(今安)自身的反應,才是這個實驗的真正觀察對象。


實驗或晚餐的bug預感 

但今安似乎並未明確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實驗中的關鍵位置──比例上更多些的,他成為製造狀況的刺激者(也與一般對於甩脫不掉的爛男友刻板印象重疊?)──甚至略有些矛盾的,是許多時刻他彷彿被同化為芷媛(桶中意識)生活中忘記拿回思想或身體主權的一部分,無法抽離,而顯得相當分裂。

同時,作為擁有莫大權力觀察者(或渣男),他可以隨時離開不再回來,為什麼不呢?如此不堪的兩人生活,為什麼要一再進入/回來?雖然隨著劇場中情節發展,逐漸交代較多今安(多於芷媛的)的主動動機,但仍有一些疑問,似乎被輕巧地提起又放下:他為什麼要為她做到這個程度?何苦如此大費周章與他一直強調的金錢呢?這組源自桶中腦的實驗,原始目的與價值是?進一步說,他親自加諸的各種控制對於芷媛的影響,這個虛擬空間的芷媛的存在,果真是他想要,甚至必要的? 

並且更不易追問:這樣的兩人,為什麼會(曾經)走到一起?是什麼,使他們能繼續忍受彼此?今安的進入(腦中)、控制,對芷媛、對實驗乃至對他自己,有意義或者有幫助的部分是?

實際上,比起個性有點大咧咧的芷媛,今安才是更容易被控制的人──被非理性的本能、情緒或感性控制(他似乎是個壓抑、笨拙的深情之人?)。這個角色突顯的,是一個容易失控的控制狂。平心而論,兩人都是不懂得動員任何知識或情感控制對方的單純之人,雖然都有著控制的欲望;但當這樣的他們,同時置身於這樣必須(在無數看不見的地方)充滿控制的虛擬世界,實驗或晚餐失敗的預感,則彷彿早就被預設了。


帕特南的晚餐(三點水製藝文化提供/攝影唐健哲)


「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從最開始「第一次在哪裡見面?」的認知差異,到兩人雞同鴨講、各種堅持或妥協,貫串全劇的,是這兩人早就無法彈同調的實情。一再重演的,是兩人的生活與感情困境、在困境中的反應及其連鎖。藉由喜劇形式呈現他們的困境,以及兩位主角「不能坦率、誠實地面對困境」的共同性格基調,可說是既體貼又殘酷──彷彿所有的不堪都還可以耍賴、折扣一下(這種「不想努力了」的味道,不是讓人覺得既親切又熟悉?),然後就再繼續承受不堪吧。

因而底蘊其實是令人傷感唏噓的敘事策略:藉由不愛,反過來撿拾(可能有過的)愛;以不自由使人反思、想望(以為有機會獲得的)自由。想取回對於生活、關係或人生的控制權,結果都將失控;想喚回最初美好時光,終究是必然幻滅的願望。回不去了。連「回去」、「還原」的念頭終將都是不可能的。

於是,所有進出虛實之際的權力或努力,僅僅增加了人物們在各種突發狀況裡的疲於奔命,而所有的奔赴與掙扎,看起來都像是逃避、逃難的顛躓姿態。愈努力,愈挫敗;愈哀傷,愈無足輕重;愈認真,愈荒唐⋯⋯種種認知與處境、行動與結果的落差,連「和從前一樣」的原地踏步、以拖待變的僥倖,都是折磨和虛耗,讓置身其間的人們更顯得荒謬突梯。這都讓人感覺他們是代替我們觀眾,一再失陷於可笑的卑微。

觀劇前的資訊與印象,會以為這是部探究「我是誰」的作品,但觀劇後,卻發現它既嘲諷又同情「我不知道我是誰」。「我」的存在如此危險而可疑,毋寧是情節與狀況推動人物,而不是他們自身或對於對方的愛(或不愛)推動彼此與情節。這裡面原有一種被實驗者(不論是對愛、對生存)「不允許擁有選擇」的末路感,誤以為有選擇卻只能孤注一擲──就算所愛非人、虛情假意。

只是,觀劇過程不免好奇,在這個「只有他們兩人」的實驗或者晚餐,兩人真的不可能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廂情願地補償對方一點失去的愛嗎?──把「我」放低一點,由對方的角度出發多一點、關係更緊密牽動多一點──好讓不愛的時刻,不得不自私的時刻,互相為難、傷害的時刻,更能說服人,更顯現煎熬的鬱悶?那將會逼出怎樣更發自於人物自身而非僅實驗bug的瘋狂?屆時,據說自發想以來即持續變化、成長的這部作品,會出現什麼樣的不同喜劇況味呢?


《帕特南的晚餐》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
時間|2023/03/10 19: 30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