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澄淡精緻的古風《長生不老的秘密》
10月
29
2015
長生不老的秘密(九歌兒童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6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九歌兒童劇團創團團長鄧志浩(現任「只有偶兒童劇團」藝術總監),在九歌兒童劇團屆滿28周年之際,也是他個人60歲生日之時,回歸九歌兒童劇團許願為孩子創作一齣「樸拙優雅」的兒童劇。這至美的心靈,美麗的承諾,具體兌現在舞台上的一切,確確實實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創作者反璞歸真的生命理型,依此信仰為準則,在《長生不老的秘密》這齣戲中實踐的淋漓盡致,情韻深長動人。

這齣戲不論外在形式或內在意涵,可以說是在中國古典美學精神中開展出來的。例如水墨繪圖屏風般的佈景,簡淨淡雅點綴在舞台上,再加上泛黃的燈光投射,展陳出一種若隱若現不直露的意象;而這種若隱若現的含蓄屬性,不僅表現於舞台設計,也見於情節和情感的鋪陳,例如皇帝征戰勝利歸來,他與皇后相見肢體間的互動,綺衣羅衫相親,沒有過多纏綿交觸,委婉不迫,多在眉眼間傳遞情致綿綿無盡。

又如皇帝從天神那得來長生不老的秘密──隱身衣,第一次在森林使用它,逃過一劫,卻失去了心愛的白馬。緊接著第四場,皇帝和皇后遊賞花園,但湖景雖秀麗,皇帝仍心懷拂鬱,尚未從喪失愛馬的悲傷中抽離,那是一種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傷感瀰漫,透著幾許《牡丹亭•驚夢》中「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烟波畫船,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的感嘆,那杜麗娘的感嘆,嘆韶華消逝,卻直至二八年華才目睹後院奼紫嫣紅開遍,被消磨的不僅是時光,還有多少情性的自主權利。而《長生不老的秘密》一劇中皇帝的感嘆,不止是時光流去思念傷感仍在,更已隱隱洩漏對天意命運無法掌握的無奈,才能為第三次死神上門來做出的決定轉折埋下伏筆。

皇后為安慰皇帝,唱歌解心煩,吸引湖裡紅魚游來。紅魚其實是死神的化身,再一次要來奪皇帝的命,皇帝皇后夫妻倆和轉化人形的紅魚搏鬥,透過精心編排的舞蹈,典雅流轉,沒有誇張扭動的身體,反而是以紅魚下裙可以拉伸的彈性布輔助,一層一層做出慌張、痛苦、及至被吞噬殞滅的掙扎,內在情緒張力湧動,更勝直接大動作肢體的舞蹈裸陳。

同樣是有舞蹈的幫襯,皇帝與士兵在戰場和敵人的殺伐打鬥,完全採用慢動作表現,那當下不見強烈、快捷的殺戮氣息,演員的身體已不再是功能性的身體,而是在舞蹈中的審美身體,因為動作之慢,才能將每一動作分解的清清楚楚,刀如何上揚,身體如何閃躲或抵擋,全被柔軟美化後辨分明。在普遍講究聲光刺激,所有動作都要誇大做足做滿的台灣兒童劇場表演中,這樣的編排真的是不同流俗,完完全全呼應著「樸拙優雅」的創作理念。

我認為這齣戲每一個部門設計環節,乃至演員的表演,都接近無可挑剔的契合導演「樸拙優雅」的美學觀。前面已列舉過一些例子,我們還可以再從偶的設計來分析,戲中的馬、紅魚、死神原型都是用竹架為骨構建,紅魚、死神還有罩上若干外衣,紅魚更像一盞燈籠發光絢美,但在竹之本質構成下的造型的確是樸拙優雅的;至於馬的造型,更是完全赤裸裸的竹架而已,簡單卻不失生動,換言之,物象之樸拙,可是只要轉化運用恰當,拙而奇、拙而巧的審美效應依然可以產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齣戲的戲偶設計孫成傑(現任「偶偶偶劇團」團長),同樣是九歌兒童劇團創團元老之一,他和鄧志浩的回歸參與製作,更讓這齣1996年演出過的經典舊戲,多了幾分薪傳的意味。台灣兒童劇場的創作從來不乏新人加入,但最欠缺的正是這般誠摯為孩子做戲的藝術理念可以在同一個劇團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九歌兒童劇團能屹立不搖28年,這齣戲能雋永有味相傳,全都是靠著這份精神聯繫。

再看見演員服裝呈現的唐代風韻,不禁想起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論詩崇尚「自然」的意境生發,要能「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更在《與李生論詩書》裡讚揚王維、韋莊的詩是「澄淡精緻,格在其中」,從1996年的《皇帝的願望》至今天的《長生不老的秘密》,亦可說是一種「如瞻歲新」,表現手法有異,但內在精神仍傳承著古風。這齣戲的說書形式攸關著此美學觀念的印證:從頭到尾都在右舞台前說書的鄧志浩,他的說唱情緒跌宕起伏,真情流露不假作,用月琴但唱唸以國語,隨順自然不強造,絲毫不影響曲詞與旋律的韻味。加入頌缽的現場演奏,更把音樂的精神提升至宗教靈性的層次,平靜觀照著這個故事嚴肅的生命無常議題。

生命無常的深遠意義,能不能振盪至孩子心裡,其實我們不用急著想從孩子身上知道答案,還是回到戲尾聲想想小王子登基當皇帝後,他能從父王、母后都不在世的巨大悲傷中振作,以清脆笑聲俯瞰臣子時,珍惜當下的心境已自然體現,我們不也是應該如此讓孩子理解生死往復循環之後,學習珍惜當下的道理呢!

《長生不老的秘密》

演出|九歌兒童劇團
時間|2015/10/25 14:30
地點|台北市政府親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