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笑成了過於溫和的武器《蜜莉安的詭計》
11月
04
2016
蜜莉安的詭計(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9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為了因應國家戲劇院整修,兩廳院在今年國際劇場藝術節安排一系列節目出走,有利用兩廳院階梯與廣場回聲音場試圖重現希臘悲劇的《酒神的女信徒》(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執導),觀眾席設置嚴謹,正襟危坐宛如在戶外複製了一套室內演出的劇場規範;而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夢外之境》,則巧妙運用了板橋435藝文特區,遊走園區內外角落若夢境流轉,威權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蹟,更在綺異敘事間顯得雙重陌生。相較之下,黑眼睛跨劇團《蜜莉安的詭計》,可說是最「入世」的一齣戲(大概也與其非售票或索票演出有關),不但走出了「劇院」本身,走出了兩廳院熟悉的固定觀眾群,連表演卡司也走出了受過專業訓練的台灣劇場演員,讓兩位移工、新移民(來自印尼的溫蒂Choco Wendy與來自越南的陳秋柳)加入表演行列,改編莫里哀喜劇《史卡班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以回應台灣社會現象。

周末午後的圓山,有大片藍天綠地,各色農產品點綴的市集,與不需趕場、得以耐心揮霍時間的人群。儘管我們脫離那個市集作為貨物與資訊流通中心的年代已然久遠,這兒卻依然是少數讓我們依稀想起莫里哀時期劇場如何觸及庶民之場域【1】。然而,所謂的「庶民」、「群眾」又是什麼概念呢?一旦我們認知到「眾」與「民」只是充滿歧異的集合體,自然也跟著產生了多種足以切入《蜜莉安的詭計》的不同角度:如劇作家嘲諷特定社會階級的喜劇企圖;與精緻藝術、前衛藝術、學院藝術等相對,直接走向一般觀眾的通俗草根劇場語彙;或是納入新住民文化、強調新住民參與的戲劇活動(有趣的是,在《蜜莉安的詭計》積極將台灣文化與東南亞新住民連結時,也刻意疏遠了同樣為新住民大宗人口的中國,將其呈現為有別於本地的「他方」,為被嘲弄的爆發戶經商致富而歸來之處;甚至連此地時不時飛過天際的飛機,都成了說著中國腔串場演員的「商品」)。

既然談到切入角度,在此我想先岔題談談劇團宣傳文案中「南島文化歌舞劇」的誤用【2】。首先,東南亞並不等同於南島,如劇中占重要分量的越南元素,通常並不直接被歸類為涵蓋台灣原住民、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以至大洋洲島嶼的南島族群(儘管越南的確也有南島文化分布)。再者,歌舞劇就其最廣義,起碼需符合音樂與戲劇相互配合的敘事功能。就此標準來看,《蜜莉安的詭計》更像是在幕與幕之間由歌舞串場的戲劇作品。除了在結構上的確呼應了莫里哀時期的表演形式,這些如由雙語交互演唱的《甜蜜蜜》、卑南族婦女除草完工祭古調、甚或來自印尼與越南的曲調【3】,不僅只是喜劇點綴、氣氛轉換而已,更像是座橋樑,將遙遠的法國文本拉到此劇所欲述說的當代語境中,甚至提供了笑鬧過後的片刻沉思空間,同時卻也帶點窺探異文化的好奇眼光。

那麼對《蜜莉安的詭計》來說,它所連結的現實是什麼?與異文化的關係是什麼?所點出的反思又是什麼呢?在誇大詼諧的表演間,依稀能讓我們理出兩條線:一是直接呼應台灣社會現實的外籍幫傭生活(推著老奶奶趕垃圾車、夾在不同主人多頭指令間的尷尬處境、成為老闆拳腳相向的受氣包等),由每位演員輪番飾演,讓「蜜莉安」成了一種生活概念而不僅只是角色而已;另一則是十足角色化、以刻板肢體風格加上面具輔助(同樣來自義大利即興喜劇傳統)、擁有鮮明形象的蠢商人、公子哥。換句話說,劇中正重疊了寫實的與風格的、被醜化/丑化的台灣社會階級現況。而這兩種再現形式的落差,似乎為觀眾創造了一個安全範圍,足以辨認卻不必擔心影射,讓我們得以安心地忽略在現實生活中,不需要是行為如丑角的暴發戶,就算是一個日常午後坐在階梯上看戲的市井小民,同樣也擁有著這樣的權力關係。若說莫里哀時期試圖用這樣的笑鬧嘲諷,翻轉階級間的權力對應,狠狠冒犯了特定族群如貴族、知識分子的偽善,那麼將背景搬到現實台灣的《蜜莉安的詭計》,又戳到了誰的痛腳?還是笑過就好?

不過,要拿莫里哀的嘲諷手法來檢閱《蜜莉安的詭計》似乎也不太公平,畢竟事隔三百年,又非得要誰氣得跳腳呢?於是,劇中兩個選擇讓我覺得格外有趣。首先是舞台周圍鋪的野餐墊上,一直有個小嬰孩與母親一起旁觀著(正確來說,小嬰孩只是專注在自己世界而已,也無所謂旁觀),我們時不時也可看到下了戲、不在場上的演員過去逗弄著小孩。這樣的安排,讓舞台上同時存在了戲裡戲外兩種空間,像是我們看著一對母子看戲的戲中戲雙重層次,彷彿也提醒著觀眾喜劇與現實的落差。所有在精準喜劇節奏間引人發笑的(也要歸功於演員們的精采詮釋),可能都會成為現實中的真實傷害。接著,隱隱約約浮現的殺傷力,如影隨形的真實威脅,在最後一幕被直接戳破。莫里哀原劇中皆大歡喜的認親與成親結局,在《蜜莉安的詭計》只是輕輕帶過而已,反花了更多心力著墨劇末蜜莉安「偽傷」段落。只是,花了這麼多篇幅忠於原著後,此處之「偽」竟然逐漸退位,隨著蜜莉安倒地越來越虛弱,弄假成真的死亡暗喻讓觀眾更分不清真假,至此才驚覺現實生活並非總是皆大歡喜。

前陣子有句話很流行,「懂得笑就不會恨了」【4】,在此無意拿《蜜莉安的詭計》與前者及其引發的社會事件比擬,卻好奇著莫里哀時期如何以笑作為武器──不是複製階級,而是翻轉權力。然而在今日,笑還能如何成為武器?或者說,笑是否非得成為對抗現實的武器?或許有時,笑也無意殺傷,反倒溫和地提醒著:彼此之間並非總是劍拔弩張,還有脣齒相依的日常。

註釋

1、莫里哀後期雖得到不少宮廷資助,卻依然保有早期接觸義大利即興喜劇或加入巡迴戲班的經歷。

2、引自劇團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DarkEyesLabFans/posts/10154637020309556及相關新聞報導。

3、因我對東南亞音樂認識有限,只能用如此粗略分類。

4、出自邱瓈寬為《大尾鱸鰻2》爭議之辯護,恰巧和《蜜莉安的詭計》有著類似的關鍵字如族群、刻板、嘲諷、喜劇等,當然兩者能類比的也僅止於關鍵字而已。

《蜜莉安的詭計》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6/10/29 16:00
地點|花博公園美術園區迎客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