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歷史與愛的焦慮《青春悲懷》
7月
12
2018
青春悲懷(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 青春悲懷劇組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4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從臺灣解嚴以來,HIV感染者與愛滋病患者的身影在不論是在報導與文藝創作中,均呈現出「由隱至顯」、「從汙名到了解」的趨向。從報導與創作中,可以看見因為疾病所導致的人際關係的疏離與家庭的離散現象,也同時與同性戀互相關聯。【1】但是感染者與同性戀的關係並非必然,因此汪其楣從其散文集《海洋心情》(1994)開始,便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感染者的心境與生命史,也同時擺脫「感染者-同性戀」之間的關聯性,使感染者的多種樣貌得以被看見。

及至此次的《青春悲懷》,則是以戲劇的形式,並透過多組的人際關係表述HIV感染者的身分多樣性:當中述及的身分有學生、新住民、更生人、身障者、跨性別等許多社會建構、並賤斥(abject)的他者(the Other)身分;亦從歷史的發展性,述說1985年至今的感染者處境與生命的多種樣態。因此從時間的長度與身分的多樣性互相交織下,拼湊出臺灣愛滋歷史的軌跡,正如劇中人物艾凡已感染者老前輩的身分,描述自己看著展示的百衲被而嗅到死亡氣息,好奇地自問:「什麼時候會死?」,卻同時擔心自己的名字也因為死亡而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因此每至年底便縫被單,藉此縫住自己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希望自己能夠為眾多的感染者再多做些什麼。而在布景當中所展示的被單,也正是每一個感染者在臺灣歷史當中獨特的生命蹤影。

縫被單除了有對生命的紀念意義,也同時是人際關係當中的匱乏焦慮。此種焦慮的呈現,艾凡是病友之間的支持的逐漸失落;啟聰學校的學生以手語說出「需要經由性愛與人產生連結」;新住民女性與更生人男友雖然相愛,卻對結婚與否表達出各自的畏懼與焦慮;轉學生在同儕關係當中的淡漠與疏離;身障者害怕身分曝光……各組人物關係當中均呈現出渴望得到支持、卻又害怕再次失去的恐懼。而此種焦慮的成因,或肇因於社會汙名與感染恐懼所產生的自卑,或源於支持系統的匱乏,造成感染者必須以另一種形式來進行填補此種內在的寂寞焦慮,因此體現了在疾病、社會認知、自我認同、支持系統之間的不連貫,指出關懷與協助的重要性,否則感染者只能如劇中的前輩在無盡的長夜中自問:「天,真的快亮了嗎?」

而在場景交換間,則以現代舞進行串聯。此舞蹈的意象從開始的獨舞至群舞,表述感染者的增加;所持杯中的藥物,從單純的水(即無藥物)、到大量的藥物與減量,則象徵藥物發展與雞尾酒療法的進步與生活便利性;再從舞者的體態由僵硬漸趨靈活,雖然面具直至謝幕時才取下,代表感染者身分雖在日常生活中隱藏,但是因為治療的普及、社會認知的增進,能夠逐漸活出自己的生命,而不致在感染之後快速病發而死。因此從舞蹈中已可看見感染者處境在時間的推進中的變化,而此種變化,或許也可以視為編劇對社會的另一種期許:或許終有一日,感染者不必再因為疾病身分而需要隱藏自我,而能夠毫無隱藏且自在地生活。

至於此作從副標題「臺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已可明確得知是理念先行的「紀實」之作,用意是以各組人物的人際關係表述HIV感染者的處境與疾病認識的發展歷史。固然為了呈現不同身分與世代的感染者境況,紀實有其必要性,但是在呈現歷史進程與感染者自我敘事擁有極大比重的同時,是否能夠在「真實」、「抒情」與「寫意」之間取得平衡,讓觀者能夠從劇作中更進一步地思索與看見感染者內在困境與焦慮、並且加以協助排除,又或是讓更多的感染者現身述說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又能夠兼顧藝術展演的抽象性,使虛實之間可更加自由流動並互相對照,是可更加深思之處。

注釋

1、參見紀大偉:《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臺北:聯經,2017),頁360-374。

《青春悲懷》

演出|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8/06/0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