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而失效的文化創意《瓦舍魅影》
5月
09
2012
瓦舍魅影(中國文化大學國劇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3次瀏覽
黃佳文

一群學子將傳統戲曲的功夫與現代劇場的技術,運用在成果展演上,在傳統與現代相互牽制的侷限中學習、成長,身為觀眾的我(們)欣見他們的成就,也能體恤學科與術科兩者搭配的不易,在學業的最後一哩路程,且以花束化作掌聲,鼓勵瓦舍新血的成長與茁壯;但不經審視又如何得以深省,權將文字作劍影,刺擊/刺激學子們的滿腔熱血,活絡血輪。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展演之《瓦舍魅影》,靈感來自中國宋代瓦舍的藝術文化,因商業繁茂、宵禁解除等因素促進休閒娛樂事業的勃興,就此形成背景與特色而言,其實與當代各國表演藝術發展環境類近。《瓦舍魅影》穿梭古今,在劇中屢次提及「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概念,刻意譏刺當前既不文化、又不創意而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產業活動」,但張力不足、意識模糊甚為可惜。

瓦舍演出宋雜劇等表演,宋雜劇由艷段、正雜劇及散段組成,極盡調笑、插科打諢的「笑」果;編劇邱少頤移植了此等特質在劇作上,劇情有此發想頗為獨特而有機趣,但因過於緊湊反倒忽略許多細節的鋪陳和人物的刻劃,僅以數語帶過,尤其何晤生(馬光弘飾)和林蝶兒(徐祥峰飾)的舊情往事被簡約、合理化,對於感情上「第三者」的想法未能深入探討,流於表面,猶如鬧劇草率作結。

當然,全劇的氣氛肅中有樂,冷熱調劑因演出效果巧妙而有成效,劇情結構仿若宋雜劇的安排,在結尾時留下驚愕,停當合宜也免除歹戲拖棚的局面,若能調整情節,讓敘事更明確清晰,才不至於戲演到中間或後面,才開始解釋事件的前因後果,造成劇情阻滯的窘況。此外,引起《二聖環》故事內容的兩位黑衣人,被安排救援演員換裝,在劇情流動上顯得失理,調整劇情或是較佳的方法。

綜觀全劇而言,演員的訓練仍嫌不足,語速過快、音量偏小為多數演員的通病,而古裝人物展現的步法尤欠沉穩,不知導演潘思廷將其定位為戲曲腳色(生、旦)抑或尋常人物(古人),使得劇中人物擬古卻又顯得虛假刻意,且因臺詞仿古似今,使得演員的表現顯得怪腔怪調,莫衷一是。

而《二聖環》裡的兩位演員,唸白及功法尚有進步的空間,導演安排的走位及劇中劇的觀眾席位置亂了場面是全劇頗為顯著的敗筆,因舞臺設計而遷就場面調度,反倒讓演員與觀眾無所適從。若能調整舞臺,保留更充裕的武打空間,或可改善此一窘況,增進觀賞效果。

技術層面而言,全劇仰賴音效與音樂頗多,搭配得宜,但燈光的安排與演員的定位仍有出入,使得許多時刻場上人物深陷黑暗之中,燈光空照舞臺,頗為尷尬。服裝安排上,色調偏灰則過於接近舞臺色澤,方海倫(丁怡卉飾)身著旗袍但腳穿帆布鞋有違常理,在服裝款式與顏色的搭配上可再講究,避免因租借的樣式有限而輕易妥協,任一細節皆足以影響觀眾入戲的程度與感受。

此外,行政方面應檢討開演時間拖延(約十分鐘或以上)的狀況,學生成果展演更應該自我要求準時,而不沾染許多劇團延宕開演的習氣;另,節目冊的製作若僅只呈現人員介紹、演出綱要與少數非演員的心得感想,那倒不如節省經費以簡易的紙張雙面列印呈現即可,真要有所作為則應有「敬業」精神,在美術設計與編輯上多加構思,而不只是圖片與文字的排列組合。

當然,對於課業與展演須兼顧的學生團隊而言,應多給予鼓勵與支持,但成果展演不但意味著「熟成」,更具有鍛鍊職業精神的目的。演員、工作人員和觀眾都處在學習精進的過程中,唯有「自我要求」才能培育出「職業水準」的優秀人物,在人生劇場上扮演好自己的腳色,琢藝成才、磨性為習,方見鴻圖

《瓦舍魅影》

演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時間|2012/05/04 19:30
地點|臺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